曾經獲得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的吳嘉輝近日已前往意大利,參加第8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不過,他此次的身份并不是電影演員,而是作為沉浸式項目《蛇形挽歌》的總導演,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制作橋單元。《蛇形挽歌》改編自湯顯祖的《牡丹亭》,吳嘉輝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蛇形挽歌》以VR技術為全新介質,構建帶有古典意蘊的沉浸式虛擬現實,并融合了現代舞表演、裝置藝術和VR影像,營造出中西交融又亦真亦幻的氛圍,在東西方藝術體驗之間搭建橋梁。
《蛇形挽歌》提煉出《牡丹亭》中“至情”這一核心理論,將VR體驗自然地融入沉浸式敘事,引領觀眾感受杜麗娘超越生死的至真之情,進而回歸到生活中最真實純粹的至情。吳嘉輝向記者表示,沉浸式項目《蛇形挽歌》的緣起是環境戲劇的理念,項目雛形是去年在意大利首演并受邀威尼斯戲劇節戶外表演單元的環境戲劇《牡丹惢》。之所以此次以VR媒介衍生新的版本,目的是讓觀眾在感覺和知覺層面擁有更好的互動體驗,而360度空間與VR技術的結合正好讓《蛇形挽歌》拓展出新的可能。吳嘉輝說:“它既有藝術性和觀賞性,也有有游戲感和互動感,像一場演出,也像一個真人游戲,像是一出戲劇,也像一部電影。”
通過互動敘事讓國內外觀眾體驗文化經典,在兼具真實感和陌生感的空間里探索意識世界,這種沉浸感和體驗感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效果,這一趟全面的影像化之旅也是非常奇妙的。吳嘉輝進一步介紹道,《蛇形挽歌》的觀影過程分為三個環節,他們為此創造出一個真實世界,帶領觀眾經歷多層感知,在先建構再解構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性和代入感,與湯顯祖在精神上產生具有禪意的對話與交流。經過與《牡丹亭》有關的長達兩年的的電影劇本創作、環境戲劇創作,吳嘉輝認為至情是一種永恒存在、超越限制的情,顯現在物質世界里則是生活中的某一刻,它可能是與愛人之間的共鳴,可能是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也可能是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他希望觀眾在觀演之后,能對應并聯想到當下生活中的至真之情,破除掉刻板印象和固有的條條框框,找到最純粹本真的自我。通過《牡丹亭》中的愛情故事以及僧人身份,在流動的每一幀和每一個場景中講述愛欲、執念和至情,正是一種非常契合的方式。
“首先,觀眾會跟隨杜麗娘的聲音步入一座廟宇,這也是我們精心打造的一個藝術裝置,這座30平方米的廟宇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唐代建筑,但我們不是簡單地對廟宇進行復刻,而是采用創新的方式創造出觀眾可觸摸、可感受的‘唐構件’,使得歷史與現代、虛擬與現實在觀眾的指尖交融,也讓觀眾在莊嚴氛圍中放下紛繁心念。隨著杜麗娘所講述的故事,觀眾戴上VR眼鏡進入一個人的記憶,但他們并不知道是這個人是誰。此時,他們可以根據自畫像和磁帶這兩個線索,選擇不同版本的互動型VR動畫,在20分鐘的時間里進入全新的世界。在其中一個故事情境里,他們將跟隨一位僧人,在焚香品茶的過程中體驗僧人從塵世到出家的心路歷程,探索他內心深處的執念和掙扎。當觀眾摘下VR眼鏡回到現實時卻會發現,原本的廟宇已經拆解了,空間變得空曠而虛無,此時,兩位現代舞演員將帶來40分鐘的有呼吸感的舞蹈,音樂和肢體舞蹈的配合將聯結觀眾的感受和情感,讓人們在真實和虛幻之間體驗東方文化。”吳嘉輝相信,在完成視聽觸覺相融合的難忘旅程之后,觀眾將會對生命的存在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吳嘉輝透露,沉浸式項目《蛇形挽歌》會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環境、地域環境調整廟宇細節,“目前還在制作周期中,預計12月初結束,明年1月在杭州試演,希望參加明年的戛納電影節沉浸式競賽單元和阿維尼翁戲劇節。”而此次吳嘉輝前往威尼斯制作橋單元,則是探索VR沉浸式作品如何更好地從電影節“走出去”,讓不同國界的觀眾進入東方文化的內核,在高品質的VR沉浸空間里自由探索真實和虛幻。據悉, “威尼斯制作橋”(Venice Production Bridge)為期三天,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專屬市場單元,該單元將支持歐洲和國際制片人為其項目(劇情片、紀錄片和沉浸式項目)獲得融資,全球各地的制片人及公司代表將于入選項目方進行以一對一會談。
2021年,電影《云霄之上》男演員團體一同獲得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獎項,吳嘉輝便是其中之一。談及如今為何從演員跨界到導演,吳嘉輝表示,自己始終希望能夠拓展更大的空間,“我喜歡演戲,喜歡電影,也喜歡戲劇,喜歡探索,VR技術正在打破各類不同藝術的邊界,最終實現‘沉浸式美學’,跨學科的沉浸式藝術也代表著未來的方向。我希望《蛇形挽歌》能夠超越二維電影屏幕的敘事,與觀眾進行跨越國界的真實的對話,也希望這個項目通過不同的電影節、戲劇節實現跨國展映和傳播,讓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相結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