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我們倆是自由戀愛,在北京一起打拼了6年,現在回老家創業、結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聊起去年6月6日的婚禮,29歲的趙科鑫臉上洋溢著幸福。去年他和妻子李夢賢從北京回到老家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專探鄉于莊村,小兩口在村里舉辦了婚禮。談及彩禮,李夢賢告訴記者,她和家人看中的是趙科鑫的踏實勤奮,過多的彩禮反而會“沖淡”這份真情,“彩禮只要了1.88萬元,我媽媽還自己添了一些,加上彩禮一起給我們當作創業基金。”
像李夢賢一樣的年輕人在西平縣越來越多。近年來,西平縣多措并舉推動“婚事新辦、婚事簡辦”,鼓勵宣傳“集體婚禮”“騎行婚禮”等新式婚禮形式,創辦“紅娘協會”,搭建“新風”婚戀平臺,發揮村民主體力量,讓文明婚俗蔚然成風。
花樣婚禮為愛“加碼”
今年春天,西平縣嫘祖海棠園萬株海棠花競相綻放,見證著12對新人的幸福時刻。紅男綠女,宋代風韻,卻扇禮、三揖三讓禮、執手盟誓……在西平縣委書記侯公濤的證婚下,新人們在“中式浪漫”中完成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婚禮。
這是在今年西平縣第二屆漢服傳統集體婚禮上讓新婚夫婦徐子恒、史圣楠難以忘懷的場景。史圣楠說,去年她和丈夫就籌劃著辦一場特別的婚禮,因為喜愛古風,又希望在婚禮上能看到一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史圣楠決定參加今年縣里舉辦的集體婚禮。
“如果請婚慶公司辦一場婚禮,至少要1萬元。”徐子恒給記者算了筆賬,“在海棠園參加集體婚禮,不僅費用全免,所有流程充滿古風古韻,而且縣委書記給我們當證婚人,還發了集體婚禮證書,終生難忘。”
“牲酒賽秋社,簫鼓迎新婚。”婚禮作為個人生命最幸福時刻之一,承載了人們對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和期望。婚俗是婚禮儀式感的體現,然而一些不必要的婚俗卻會給新人帶來壓力。
“過去婚前有見面禮、看家禮、訂婚禮、離娘費、上車禮、下車禮等,僅結婚當天程序就有20多項。”西平縣民政局局長王曉杰說,“我們在傳統中式婚禮的基礎上進行了適度精簡與調整,除去看家禮、離娘費等,只保留訂婚禮,提倡零彩禮,婚禮當天只進行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儀式。”
婚俗流程精簡,儀式感如何不減?西平縣柏城街道邵莊社區的吳志強給出了答案。婚禮當天,吳志強的農家小院里燈籠高掛、紅毯鋪地,由30人組成的騎行車隊一路護送新娘陸容,現場掌聲迭起,熱鬧非凡。“現在提倡移風易俗,我是騎行隊的,選擇騎行的方式舉辦婚禮,不奢華卻新穎難忘。當我把簡辦婚事的想法告訴她時,她一口就答應下來了!”吳志強說。
將傳統禮儀與時代新風融合,西平縣已成功舉辦兩屆中式集體婚禮,縣委書記擔任婚禮證婚人,為36對新人送去新婚祝福。“舉行集體婚禮旨在推進婚俗改革,倡導婚事新辦,弘揚文明新風。新人們引領了節儉、文明的婚嫁新風,在愛情的扉頁上留下了美好、燦爛、真誠的青春印記,為全縣青年作出了表率。”侯公濤說。
特殊紅娘為愛牽線
在西平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公益紅娘,她們不僅給單身青年“牽線搭橋”,促成一段段美好姻緣,更活躍在各個村子里為移風易俗工作撐起一片藍天。
去年以來,西平縣鼓勵全縣各村婦聯主席成為公益紅娘,及時發布適齡單身青年的相親信息,并且以盆堯鎮陳老莊村為試點,成立“紅娘協會”,大力倡導婚育文明新風。
陳老莊村婦聯主席陳春榮是“紅娘協會”的一員,平日里她最常做的事就是去村里各家各戶“摸清底子”。陳春榮告訴記者,每年她們都會把各組婚齡男女青年名單排查一遍,誰家孩子該訂婚、誰家孩子該結婚做到心中有數,底子清思路就明,干工作才好下手。
“移山易,移俗難。”這是陳春榮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村民一直遵循著流傳下來的老規矩,但老規矩不一定都是好的,也不一定都適應新形勢。”她和記者分享了工作心得,“在基層要想把移風易俗工作做好,就6個字——嘴勤、腿快、熱心。”
去年4月30日,陳老莊村一組的高國立、趙愛珍夫婦開始商量小女兒的婚事,面對男方拿來的11萬元彩禮和多件禮品,趙愛珍夫婦犯了難:該不該收下這筆彩禮?
陳春榮聽說之后,主動和趙愛珍聯系:“咱們看中的是孩子的人品,不是金錢,聽說女婿事業上剛剛起步,正是需要錢的時候,咱家大女兒還是村婦聯干部,移風易俗你要起帶頭作用。”在陳春榮的勸說下,趙愛珍當天就退回了彩禮和禮品,女兒婚后生活也幸福美滿。在高國立、趙愛珍夫婦的帶動引領下,村民的觀念也逐漸發生轉變,“零彩禮、低彩禮”嫁女的婚事不斷涌現。
如今,陳老莊村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紅娘隊伍,走訪摸排適婚單身青年基本信息,宣傳移風易俗,讓群眾逐漸接受新事新辦婚嫁理念。除此之外,“紅娘協會”還定期開展各種婚戀咨詢、婚戀課堂等志愿服務,幫助年輕人形成正確的婚戀觀、生育觀和家庭觀。截至目前,陳老莊村的紅娘們已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教育等志愿服務活動30余次,參與調解婚戀糾紛、化解家庭矛盾60余起,促成4對新人喜結連理。
共襄盛舉為愛助力
今年6月的一天,80多歲的于忠顯頂著烈日來到專探鄉于莊村愛心協會。最近愛心協會牽頭提出了一項于莊村婚禮宴請的新舉措,身為會長,他心里記掛著這一舉措的推廣情況。
在距離于莊村10公里的趙寺村,70多歲的耿孟冬正坐在“村民大食堂”的“移風易俗宴會廳”里,和紅白理事會成員討論《紅事白事操辦指南》的完善方案。
充分發揮鄉村主體作用推動婚俗改革的例子,在西平縣還有很多。“我們退休前是老師,現在年紀大了也想發揮余熱,移風易俗是好事,我們愿意出力。”耿孟冬說。在于莊村愛心協會,一旁的村民告訴記者,像于忠顯這樣德高望重的老人,村里誰家有大事都喜歡找他們商量,也愿意聽他們的意見。
“婚俗改革這樣的‘硬骨頭’他們來辦,好使!”專探鄉黨委書記陳亮感慨道,“樹典型很關鍵,正能量和新風尚會‘傳染’,像于老師、耿老師這樣的典型是村子里的榜樣和財富。”
除了發揮長者道德引領作用,西平縣還廣泛選樹典型,發揮榜樣力量。近年來,西平縣對“移風易俗示范戶”“文明家庭”“新事新辦好家庭”“鄉村光榮榜”先進典型人物進行評選表彰,全縣評選“移風易俗示范戶”836戶、“文明家庭”1275個、“鄉村光榮榜”典型人物2438人,弘揚正能量,在全縣形成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
“銀齡力量”和典型榜樣在潛移默化間影響了村民辦紅白喜事的選擇,婚禮前少彩禮、簡儀式,宴席上有標準、不浪費,成了專探鄉大部分村民的選擇。
如今在西平縣鄉村,活躍著12支由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的鄉風文明志愿服務隊、紅白理事志愿服務隊,“文明節儉婚喪”“村民大食堂”等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項目已經成為品牌活動,在各村開展活動2700余次。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還巢。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讓更多青年愿意返回農村工作,才能從根本上減輕農村婚戀市場不對稱狀況,破解高價彩禮問題。
作為嫘祖故里,西平縣近年來錨定紡織服裝產業,打造產業制造平臺、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和建強產業工人隊伍,目前建有中部較大的針織服裝生產基地。同時,通過實施服裝產業“歸雁工程”計劃,出臺激勵政策、優化工作環境,動員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就業,目前,全縣紡織服裝企業共有產業工人6000人。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涵。”侯公濤說,“婚俗改革作為鄉風文明的重要內容,西平縣以此為抓手,堅持重在正面引導、重在建設養成、重在群眾參與,積極推進喜事新辦,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建設文明美麗富裕和諧宜居西平增添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