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貴州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是個貧困村,土地貧瘠、干旱缺水,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大部分家庭入不敷出。曾有一首歌謠描繪了青杠壩村的貧困景象:“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苕拌著酸菜下......”然而,當初的冷朝剛——如今的青杠壩村黨支部書記,敏銳地抓住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通過開辦雜貨鋪、銷售農用物資等,一年能收入十余萬元,成為當時青杠壩村的“首富”。目睹當年村民們在貧困中掙扎的情形,他決定要為大家排憂解難。
1999年,36歲的冷朝剛被村民們一致推選并擔任青杠壩村村長。2004年,青杠壩換屆選舉,被推選為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冷朝剛放棄了個人生意,全心投入為村民尋找致富之路。他說:“想要讓村民擺脫貧困,首要需要改變他們的傳統思維。”
由于水資源匱乏,導致村里水稻常常收成不佳。他便在自留地上嘗試種植了西瓜、辣椒和大蒜等作物,這些作物不僅經濟效益更高,而且能適應水資源緊缺的環境。取得成功后,冷朝剛與村民分享經驗,傳授種植技術,甚至抵押自家房產,為村民購買種子和肥料。
如今,青杠壩村種植了66.7公頃的特色作物,包括大蒜和辣椒,銷售這些作物已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冷朝剛的帶領下,村集體還建立了黃牛養殖場,年銷售50多頭牛,總產值約80萬元。在養牛場工作的村民趙相勇說:“在冷書記的帶領下,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一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就有3000元。”
近年來,村集體還建立了農產品加工廠、度假村、組建勞務公司、因地制宜開辦紙廠。該村235戶的945名居民都受益于其中,收入來源多樣,包括土地租金、在村里務工收入和集體分紅。目前,青杠壩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總額達7000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00萬元。據村黨支部副書記趙曉虎介紹,村民人均純收入已攀升至每年19200元,吸引了許多鄰近的村民至此尋找就業機會。
冷朝剛認為,村莊蝶變成功的秘訣在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他說:“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村黨支部不斷培養有想法、有能力、有熱情的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些年輕黨員在關鍵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村莊產業經濟的發展。
隨著村民富裕起來,僅靠村干部報酬維持家庭開支的冷朝剛的生活水平反而不如很多村民。他直言:“現在收入雖然還沒20年前多,但我卻是村里幸福感最多的人。”(記者 楊軍 彭超 編譯 汪慧)
原文見7月18日中國日報旗艦版6版、香港版6版。
英文鏈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7/18/WS66986ac1a31095c51c50ea4e.html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