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達7746列,同比增長8.2%。新疆鐵路雙口岸通行中歐班列創歷史新高。(據央視網7月8日報道)
因“勢”而動,以“人和”賦能貿易合作增活力。曾經,滿載電子產品的中歐班列從重慶駛出,發往德國杜伊斯堡,拉開了亞歐貿易“乘”著火車的序幕。眼下,高附加值的“中國制造”源源從口岸出境,為歐洲消費者帶去了更多的選擇。鐵路部門主動聚焦當前市場需求,架起了跨境班列運行紐帶橋梁,助力越來越多的商品走俏海外,實現越來越多的企業以“產業+外貿”模式融合發展。作為亞歐經貿合作的紐帶,中歐班列至今已累計開行超8.7萬列,聯通歐洲25個國家222個城市,有效助推沿線經貿發展升級,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服務支撐。
順“勢”而為,借“地利”立足獨特優勢巧發力。作為貫穿亞洲和歐洲兩大經濟體,中歐班列連接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最活躍地區的物流大通道,其覆蓋范圍廣、輻射能力強。中歐班列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貨物可以直接從生產地運往消費地,大大縮短了市場到消費兩端的運輸距離。同時,鐵路部門加強與海關等部門協同作業,車站提前預留線路,保證不間斷接發列車,協調班列通關審核、優先查驗、換裝放行等環節,實現換裝、編組、查驗、放關同步交替作業,進一步提高中歐班列的通關能力和作業效率。比如,目前霍爾果斯口岸平均每2小時就要完成一列入境返程中歐班列的換裝作業,通關時間壓縮進5小時,入境貨物信息中轉流程提速4小時。時間就是金錢,伴隨著作業優化而帶來的運輸時效提升,為企業在應對靈活多變的市場中贏得主動權。
乘“勢”而上,應“天時”塑強智能科技添動力。今年以來,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質量“兩翼齊飛”,離不開“班列+科技”的融合發展模式。鐵路部門投入使用智能集裝箱場站管理系統,將原先分割的貨運電商、車站貨運、貨票查詢等系統連成一體,實現了集裝箱作業的無紙化全流程智能管理。同時,積極部署改造換裝場地、增加正面吊等措施補強換裝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將數字化融入運輸模式,開通“一站式”通關、“全程提單”等新業務,讓“鋼鐵駝隊”高效穿行,鐵路口岸的通道作用日益凸顯,國際聯運更加高效便捷,實現跨境運輸的無縫銜接。憑借中歐班列的強勁實力和巨大潛力,促進無數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讓“全球帶貨”愿景變為現實。
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見證過“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輝煌。而今天,古絲綢之路的“鋼鐵駝隊”中歐班列讓這條造福世界的“經濟發展帶”更加寬廣。從駝鈴聲聲,到班列轟鳴,中國鐵路因勢順勢乘勢,以“勢”提質,讓“鋼鐵駝隊”御風前行,跑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羅嘉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