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冊亨縣布依族聚居地,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婦女們將一根根繡線巧妙地編織成一幅幅精美的圖案,刺繡圖案不僅豐富多彩,圖面也精細別致、古樸典雅。婦女們隨手而繡,針線運用自如。
在這里,刺繡已不單是曾經布依族婦女的手工藝術,更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致富產業。
冊亨縣,被公認為布依族的主要發源地。這里,布依族刺繡歷史悠久,多姿多彩、獨樹一幟,是國家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冊亨縣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布依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國民協命名的“中國布依族刺繡藝術之鄉”,是貴州省布依學會授予的“中華布依第一縣”和全國唯一的“布依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基地”。
正因有了這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培育更多技藝精湛的“繡娘”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可助力高質量就業,還傳承著歷史悠久的刺繡文化,成為助推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021年,黔西南州冊亨縣海納百川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有限責任公司依托“中國布依族刺繡藝術之鄉”的品牌資源,以近年來冊亨縣啟動實施的“錦繡計劃”為契機,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勞務品牌——冊亨繡娘。
通過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婦女等群體的培訓力度,全力打造“冊亨繡娘”這張金字招牌。制定《刺繡品制作》《貴州蠟染》等教學計劃,培訓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開展包括刺繡工藝、針法和設計圖案、鉤針和棒針編織、提升繡娘刺繡功法技能等內容的培訓。通過10多天的培訓后,組織課時達標的學員參加考核,考核合格的學員發放合格證書(或職業等級證書)。
“我只有小學文化,一直未就業。今年通過培訓后,掌握了刺繡、紐扣技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冊亨繡娘’,今年已成功就業。”55歲的項小妹很自豪,每月的收入也在2000元左右。從統計名單看,今年直接通過培訓就業的就有200多人。
據悉,培訓內容除了基礎刺繡的技能提升外,還增加了電商產品視頻拍攝基礎和線上營銷培訓,讓繡娘們更直觀、更系統地了解與刺繡相關的電商發展相關知識。
“通過電商知識的培訓,讓學員們掌握電商產品視頻拍攝的技巧,制作出高質量的視頻,不僅能迅速吸引觀眾眼球,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展示冊亨刺繡風采和文化內涵,并充分利用電商平臺擴大冊亨刺繡的知名度,打開刺繡作品的銷路。”培訓老師黃增鈺曾說。
兩年來,通過搭建平臺、技能培訓、崗位拓展等方式,讓農村婦女從事刺繡以及民族服裝技藝傳承和生產,變‘輸血’為‘造血’,幫助她們實現就近就業、精準就業。截至目前,冊亨縣共舉辦繡娘培訓班123期,培訓繡娘6千余人。
為改變布依服飾產業長期以來“小散亂”的局面,助推企業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冊亨縣在納福街道的易地搬遷社區新建成錦繡苑布依產業一條街。現有布依民族特色服飾、盤扣、香包、蠟染等手工制造企業47家,旨在打造集傳統工藝生產、休閑購物、特色旅游、研學體驗為一體的多功能創業就業孵化園區。
“訂單多了忙不過來,每個月都要趕制銷往外地的公文包至少都是500多個,還要接一些本地訂單。”冊亨縣蓮伊刺繡工作室負責人黃蓮說。
通過錦繡苑布依產業一條街的打造,冊亨縣吸納大量繡娘,帶動其就業增收。采取“公司+協會+繡娘”“能人+基地+繡娘”等模式,由企業跑市場、拉訂單,通過“點餐式”“訂單式”等方式,提供自主創業、居家就業和靈活就業等多種就業崗位,長期帶動手工制作、加工制造、工藝生產等就業136人,間接帶動錦繡產業就業1200余人,讓“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通過兩年的發展,冊亨打造的“錦繡坊”,引導婦女集中到錦繡坊或居家靈活就業,以傳幫帶的方式,傳承布依民族紡紗、織布、刺繡等技藝,輻射帶動繡娘在家靈活就業 3萬余人。其手工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和意大利、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銷量供不應求,訂單源源不斷。走出了一條實現增收脫貧的好路子。
截至目前,冊亨縣繡娘近3萬余名,其中高級繡技繡娘2857人,布依服飾、刺繡等傳承人40余人。共建成秧弄、納桑、云宇、乃言等21個特色錦繡坊,帶動布依小作坊176個,培育錦繡能人96人。
為不斷壯大發展“冊亨繡娘”勞務品牌,下一步,冊亨縣將在多方面發力:建立健全“冊亨繡娘”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冊亨布依繡技藝傳承機制、建立完善的“冊亨繡娘”技藝評價體系、建立“冊亨繡娘”權益保護機制、強化品牌宣傳推廣和保護、加強對“冊亨繡娘”的培訓和技能提升等,同時推動冊亨布依繡產業的創新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加強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交流,依托“冊亨繡娘”,將布依繡工藝品推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提升品牌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