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自古以來便是貴州地區水上交通的要道,被譽為“黃金水道”。今年是烏江全線復航的第四個年頭,這條沉寂已久的航道正被喚醒,水運成本低、運能大的優勢愈發凸顯,大宗貨物紛紛選擇“公轉水”,烏江水運發展勢頭強勁,高效順暢的聯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清晨,余慶縣大烏江鎮沙灣港區一派繁忙,車輛穿梭、船只往來,裝卸貨物的聲音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江畔畫卷。這里作為烏江水運的黃金分割點,擁有得天獨厚的水運區位優勢。
隨著一陣船鳴,一艘巨大的貨輪載著600多噸的磷礦緩緩駛離沙灣碼頭,開始了它的新征程。貴州沿河烏江輪船有限責任公司船長田世權告訴記者,他們將帶著磷礦從這里駛向重慶涪陵。
在另一艘貨輪上,今年62歲的老船長吳和平正在做啟航前的最后檢查。他見證了烏江航運的滄桑巨變,45年的隨船運輸生涯讓他對烏江航道了如指掌。“現在航道條件變好了,貨源也充足,一個月要跑得三趟。”談及如今的航道條件,吳和平很是滿意。
沙灣碼頭作為貴州省第一個標準貨運碼頭,自去年7月實現集裝箱首航以來,運輸貨物種類不斷豐富,從過去單一的磷礦石到如今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步成為連接內陸與海洋的重要樞紐。
貴州沿河烏江輪船有限責任公司沙灣辦事處船舶調度馮明介紹道,公司有65艘船在整個烏江循環的跑,光是沙灣碼頭每天就有4艘船進出港,今年1至5月,就跑了550余航次,將近20萬噸貨運量。
如今,通過沙灣碼頭運出的貨物以磷礦石、高鈣石、精品砂石、新型石材、建筑材料、鋼繩、鋁材、水泥、磷肥等為主。與此同時,回程貨物主要有硫磺礦石、尿素、鋼材、木材等。這些貨物的運輸不僅促進了沿岸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加強了內陸與海洋的聯系,使得烏江水運的優勢更加凸顯。
貴州久利礦業有限公司業務主管周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公司每年通過水路運貨30萬噸左右,從運費來核算,比起其他運輸每噸大約節約10元左右,全年下來可節省300萬元左右的運費。
水運的成本優勢不僅吸引了更多的貨源,也提升了港口的吞吐量和沿途過閘的效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并嘗試水運這種運輸方式,通江達海、港興百業的愿景正逐漸變為現實。
“今年沙灣碼頭較去年的吞吐量有了明顯提升,除了水域條件好以外,他們還加強和烏江航道局通航管理處的協調,然船舶過閘有了更好的保障,提升了效率,船舶出行是有保障的,加之水運成本低,所以越來越多的客戶把運輸方式轉到水運上來。”貴州港航港口開發有限公司副經理李耘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沙灣碼頭已經有19.3萬噸的吞吐量,預計年底超過40萬噸,明年實現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