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綏陽雙河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科考傳來好消息,由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研究院教授、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肖時珍,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德遠等組成的專家科考隊在雙河洞洞系一上層支洞考察時,新發現一處熊貓化石遺跡。
4月9日至4月12日,來自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研究院、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機構和院校的相關專家組建的科考隊伍,在綏陽縣開展了歷時4天的雙河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科考活動。
此次科考活動以雙河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為切入點,通過現場觀測,對雙河洞系統的多個洞穴進行地質地貌、生態系統、動植物等科學資料的初步勘探和考察,為后續雙河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中國最大溶洞群,雙河洞是世界重要的碳酸溶巖沉積區,是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典型呈現。洞內結構復雜,水洞、旱洞并存,洞挨洞、洞連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是名副其實的地下洞穴迷宮。
4天時間里,科考專家們輾轉數百公里,穿梭在各大洞穴中,當有所發現時,現場便就地展開科學論證,“雙河洞能夠在6億年的時光里,形成如此立體的網絡空間系統,并且和地表河流水系緊密相連,很符合世界自然遺產價值方面的論證和研究。我認為雙河洞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很有亮點、極具潛力的一個項目。”北京大學教授、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李江海說道。
雙河洞不僅隨處可見石瀑布、石旗、卷曲石、石膏晶花等形態,還有久負盛名的地下河、地下瀑布、地下梯田等,組成了一個既錯綜復雜又具有美學價值的系統。此外,犀牛、熊貓化石等眾多洞穴生物多樣性的展現,也讓科考專家們為之驚嘆。
“可以說綏陽的生態資源是非常好的!”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劉保黨說,“雙河洞目前的長度位居全球第三,而且在白云巖和天青石這兩個類別上是全球第一,這兩個指標預示著它就已經是世界級了。所以,下一步我們會從申報世界遺產的策略和技術路徑以及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快步伐,力爭早日轉化為實際成果。”
據專家團隊介紹,在此次申遺科考中新發現的主要是部分熊貓骨骼和牙齒化石,從牙齒的磨蝕程度來推測,為一成年熊貓個體,具體生活年代還需要經過專業檢測后才能確定。
據悉,自1988年以來,雙河洞已歷經22次國際聯合科學考察,截止2023年9月,雙河洞連通長度刷新至409.9公里,縱深刷新至912米,位居世界第三長洞、亞洲第一長洞。自開展科學考察以來,雙河洞目前已陸續發現43具大熊貓個體化石,其中最老的個體距今至少10萬年,最年輕的距今僅數百年,是除現生大熊貓生活區域外最晚的實物記錄,表明數百年前這里還有大熊貓生活。雙河洞內接連發現熊貓化石遺跡,這對雙河洞在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過程中的古地質環境、動植物生存條件等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