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7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黃寶榮講述了一名甘肅80后青年創業的故事。
這位創業達人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并豪邁地提出“南有王老吉 北有隴漿源”,這是怎么回事?
漿水酸菜是大西北的特色風味
很少有人想過
它可以成為一種產業
但吃著漿水長大的
地地道道的天水人王兵
卻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
就將一家生產漿水的企業
做得風生水起
漿水和洋芋、玉米面一樣
養育了一代代西北人
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漿水缸
夏解暑氣,冬添青綠
西北人出門在外
不出三天就想漿水
酸菜的江湖夠大
省內省外都有大批酸菜的擁躉者
個中門派林立,強手自然不少
放眼望去
南有巴蜀派,東有江浙派
……
而在大西北
甘肅的秦隴派必有一席之位
酸菜,日常的食品
似乎只能在家庭作坊中出現
但卻被王兵
做成了產業,做出了花樣,提升了品位
成為秦隴派酸菜的代表和顏值擔當
王兵大學畢業后
曾在沿海發達地區工作
看到鄉親們
因蔬菜嚴重滯銷而愁眉不展
毅然決定返鄉創業
并把創業對準
家喻戶曉的風味特色
“漿水酸菜”
然而如何讓漿水和酸菜
成為地道的中國特色飲品和美食?
讓酸菜飲料和產品
走出西北,走向全國
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
實現酸菜生產標準化問題
這讓初次創業的王兵嘗盡了苦頭
也讓他體驗到了創業的艱辛
2018年6月1日
集酸菜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
甘肅隴漿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在甘肅省武山縣成立
為了研究酸菜
在武山縣的大力支持下
王兵帶著他的科研團隊
先后拜訪請教了14位老中醫
與蘭州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農業大學
形成校企合作
在武山縣成立了
蘭州交通大學蔬菜發酵工程中心
歷經14000多次實驗
掌握了酸菜的發酵原理和
漿水的中藥藥理藥性
解決了菌落菌群的分布及菜液分離技術
為工業化、標準化生產漿水
奠定了理論與技術支持
并成功開發了漿水方便面
漿水米線、漿水酸奶等產品
深受大眾喜愛
也讓身在他鄉的游子品嘗到家的味道
他把單打獨斗的農戶們組織起來
在武山縣城關鎮、洛門鎮的
7個村建立了種植基地
通過訂單式收購帶動村民穩定增收
把農戶式的農業生產方式
改變為產業化的工業生產方式
家庭作坊式的“特色小吃”
變成了健康消費產業
既延伸了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
也串起了當地企業
種植戶和務工人員的“致富鏈”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
帶領他們共同富裕
逐步形成了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為了扶持壯大“隴漿源”
武山縣落實產業扶持資金2000多萬元
新建標準化廠房5000平方米
為企業發展搭建了發展平臺
一批以“隴漿源”為主的
漿水系列特色農產品品牌應運而生
談及今后企業發展時
王兵堅定地說
“發展信心滿懷,沖勁兒十足”
這堅定回答背后的信心
來自近年來
甘肅全省上下大力營造
重商興商、親商愛商
護商安商、利商富商的濃厚氛圍
出臺的一系列惠企利民
政策舉措落地實施
千方百計保障企業生產經營需求
以營商環境大改善助力發展質效大躍升
今天的如意甘肅
正搭上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列車
把高質量發展要求
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
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
形成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