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遵義市老城小學扎染社團的藍染課順利結束,經過一學期的沉浸式體驗,同學們不僅收獲了非遺文化知識和親手制作的藍染作品,還在老師的帶領下與同學們共同對扎染教室進行了環創。
走進剛剛布置一新的扎染教室,只見深淺不一的藍色綻放在潔白的棉布上,微風穿堂而過,好似置身于奇妙的夢幻空間,孩子們浸潤在如此的藝術氛圍中,審美水平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每一次染出來的圖案都像謎一樣令人期待,每一件手工扎染的作品,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魅力。學習扎染很快樂,不僅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也讓我了解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非遺文化和扎染知識。”遵義市老城小學學生李辰熙說。
據了解,扎染課程是遵義市老城小學本學期新增的課后服務內容之一,承擔課程教學任務的是遵匠非遺文創工坊。
“我們的老師走進校園,以‘理論+實踐(扎染、型糊染)’兩大板塊為主要教學內容,讓同學們了解非遺相關知識,學習各類制作技巧,以此吸引更多人踏上技藝傳承之路。”遵匠非遺文創工坊培訓教師孫爽爽表示,推進非遺傳承更應該弘揚其時代價值,讓同學們懂得傳承非遺的目的,從而將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她希望同學們能時刻記住自己作為非遺“小小傳承人”的身份,將所學的非遺知識更好地傳承與運用。
在紅花崗區,“非遺+課堂”只是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的舉措之一。近年來,紅花崗區不僅有序推進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還積極建設“非遺特色校園”。例如遵義市老城小學將“錢桿舞”納入大課間活動,遵義市東風小學開設“仡佬族刺繡”特色校本課程,遵義市職教中心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等;還緊緊依托非遺傳承人才團隊,積極探索“非遺+社區”“非遺+旅游業”“非遺+手工業”等多形式多業態的融合創新模式,推動8個傳承人才團隊在校園、社區、企業等開展“非遺+”公益性傳承活動,不斷釋放“非遺+”效應。
為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紅花崗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深耕“非遺工坊”建設。立足轄區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聚集效應,挖掘整理現有35個非遺項目,對標有經營許可、有場地設備、有技能帶頭人或團隊、有崗位需求“四有”標準,優選孵化“通草堆畫”“遵義雞蛋糕”“仡佬族刺繡”等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非遺項目,通過授牌“非遺工坊”的形式,明確傳承人才幫帶培養、城鄉居民就近就業、非遺文化展示陣地等7項功能定位,建立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傳承培育、產才融合,發展培養非遺項目技能人才3000余名,切實推動非遺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活力。
在傳承人才的培養方面,則通過建立“紅城非遺工坊”培訓平臺,推出體驗式、訂單式、上門式等培訓模式,積極發揮非遺傳承人才“傳幫帶”作用,推行“理論教學+實踐傳授+創意指導”師徒結對模式,舉辦“通草堆畫”創作營、“仡佬族刺繡”培訓營等活動20余場次,培訓工坊學員200余人,非遺傳承人才梯次培養隊伍不斷壯大。同時,大力挖掘非遺市場潛能和開發價值,將城鄉就業困難人員納入“非遺工坊”學員培養計劃,解決就業崗位150個,持續提高非遺項目經濟價值。
如今,“活”起來的紅花崗非遺,可賞、可用、可食,處處與人們不期而遇,構成了紅色名城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