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企業高管到一名返鄉創業“新農人”,大方縣楠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成美用兩年的時間改變了自己。
楠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航拍
走進楠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肉牛養殖基地,一陣陣輕音樂飄進耳膜,一頭頭膘肥體壯的安格斯牛正安靜地吃著牛料。楊成美從曾經一名年入百萬的企業高管到現在的一名養牛致富帶頭人,源于3年前的一個決定。楊成美說:“我出生在農村,不管走到哪里,走多遠,始終想到我的家鄉,我一直想,什么時候回到我的家鄉,為家鄉做一些貢獻。”
對于回鄉做什么產業的問題,每年楊成美都會利用春節回家的機會進行調研。楊成美說:“過去我們老百姓的稻草和玉米秸稈都是一把火燒掉,這樣既不環保,又浪費資源,如果拿來養牛,每年就能消耗大量的稻草和玉米秸稈。”
楊成美正在粉碎玉米秸稈
2021年3月初,楊成美毅然返回家鄉,開始了養牛之路,也從此與牛結下不解之緣。但相比自己的專業,養牛對于楊成美來說,還是一個門外漢。楊成美說:“我們回來養牛是從零基礎開始學起,學牛的疾病治療及牛的健康營養方面。”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楊成美從防疫零基礎變成了全科赤腳獸醫,從牧盲變成了半個牧業土專家。經過兩年的發展,肉牛養殖從20頭發展到200頭,年產值達600余萬元,帶動周邊30余戶農戶就業和10余戶農戶發展養殖業。“這個牛場建在這里,我們在里面打工一年可以掙到四萬左右塊錢。”基地工人侯尚才一邊忙著喂養肉牛,一邊笑著說。
工人正在牛棚進行飼養
楊成美經過細致周密的調研,以肉牛養殖為主,配套種植青貯牧草,在養牛過程中產生的牛糞用來養殖蚯蚓,在蚯蚓養殖過程中產生的蚯蚓糞用來種植獼猴桃,形成了以“種養結合、延伸產業鏈、資源再利用”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大大降低了種養成本。目前共發展蚯蚓養殖20畝、種植紅心獼猴桃30畝的配套產業。“現在的發展不是我們的終點,我們合作社將利用我們小屯田園的幾千畝稻田,發展鄉村旅游,讓游客前來采摘我們的有機獼猴桃,未來,我們想形成農牧旅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帶動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楊成美說。
楊成美又說:“作為一名返鄉創業的政協委員,我深知自己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和擔當,深入一線了解家鄉的產業結構、經濟以及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積極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下一步將努力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增加合作社的用工需求,同時鼓勵和引導更多在外務工的鄉賢返鄉創業,作為政協委員我愿意為實現這個美好愿景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返鄉創業不僅是我的夢想,更是對家鄉發展的一種責任擔當。”
(周訓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