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一名博士生,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交流,我主要從事東南亞國際關系、中國與東盟關系等研究。在中國與東盟關系中,人文交流是重要支柱。作為一名在新加坡訪學的博士生,我有兩重身份的疊加:關注東南亞的研究者與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實踐者,疊加身份使得我對中國和新加坡、中國和東盟之間的人文交流深有體會。接下來我結合我本人親身經歷的三個例子來談一下我對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感悟。
第一個例子是北京大學有一個社團叫東南亞協會,自2016年至今協助組織舉辦了每年一度的中國-東盟青年峰會。峰會由一群關注中國-東盟事務、熱衷于透過對話及交流促進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中國與東盟在京學生聯合發起,共同探求中國-東盟合作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留學生同學,他們是這一峰會最早的組織者。今天來自新馬的留學生已經成為每年青年峰會的主力軍。據最早的新加坡留學生組織者所說,他們參與創辦這一峰會的初衷和愿景就是希望通過能夠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學生搭建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系。今年3月,我參加了北大東南亞協會招新后的破冰活動,其中包括東南亞知識測試,題目涵蓋東南亞各國歷史、地理與文化。在分組合作答題中,我和幾位新馬留學生在同一小組,我們通力合作拿到了第一名。在歡聲笑語中,我能感受到中國與東盟青年學生的互動熱情。
第二個例子是今年6月,我和一批中國青年學生到柬埔寨暹粒參加中國-東盟青年領袖模擬峰會。峰會組織來自中國和東盟國家的80余位青年代表圍繞中國-東盟關系、數字經濟、教育公平等議題模擬舉辦會議、制定成果文件等形式開展互動交流。根據組委會統一安排,大家模擬代表不同國家和機構,比如我在東盟秘書處的模擬代表團里,其中就有來自中國、印尼和菲律賓的學生代表,大家在一起互動交流,相互合作完成秘書處的職能。在峰會上,也有不少模擬代表團里能看到中國學生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學生通力合作,處理文本、回答問題。而作為東道主的柬埔寨青年更是積極為大家介紹當地飲食和文化。我依然記得中國代表團回國的那天,不少東盟國家青年代表在門口與我們依依惜別。那個場景就是中國與東盟之間人文交流的縮影,也是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青年實踐。
第三個例子是我在新訪學期間,與本地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過程中感悟良多。我的外方導師研究致力于挖掘東南亞地區的思想和文化,他的研究強調要跳出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思維桎梏。他曾和中國學者一起編寫了亞洲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有很大的共通性。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在致力于打造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而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學者也在致力于挖掘本地區的自主知識,未來中國和東盟的學術界之間可以共同開展亞洲自主知識體系的建立。在交流中,有一位本地的青年學者對中國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動態非常感興趣。我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的區域國別學科的建立、發展和東南亞研究的相關動態。他深受震撼,表示他之前雖然有所了解,但是沒想到中國的區域研究發展之快,規模之大。因此未來長期的人文交流包括學術交流一定需要更多的面對面互動,從而打造更多的中國-東盟學術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