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印度尼西亞語專業的大三學生,在今年五月有幸通過了印尼教育部Darmasiswa獎學金的面試并于今年八月來到萬隆的巴查查蘭大學進行留學交換。我現在來到印尼已經三個月了,在這三個月中,我結交了不少印尼朋友,也結識了不少印尼華人,并且感受到了兩國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紐帶和友好合作以及人們對中印尼友好關系的普遍支持。尤其是雅萬高鐵開通后,國內有非常多的企業或者機構組織來試坐,我個人非常開心能夠看到兩國之間這樣的來往,一個是能夠建立互利共贏的關系,同時也為我們這些在印尼交換的印尼語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
作為一名初來乍到的留學生,一名對中印尼文化都較為了解的青年人,我可以對未來青年人如何在增進兩國關系方面做出努力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學習對方國家的語言,促進語言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為未來的合作和交流打下人才基礎。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不僅僅是詞匯和語法,還包括了解文化和社會背景,因此掌握某一門語言就相當于掌握了跨文化溝通能力,對于消除交流中的誤會與沖突,打破文化隔閡有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印尼語專業的學生往往都是朝著多語種+的混合人才方向培養的,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會了解政治、法律、新聞等相關課程。
其次,青年人可以通過與文化交換項目、學術交流和志愿服務活動來增進中印尼兩國關系。對于印尼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大三至大四期間,學校會有部分留基委公派名額資助印尼語專業學生前往印度尼西亞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和文化交流。再比如我和天暢現在參與的這個Darmasiswa獎學金項目,對印尼語能力是不做限制的,只要對有文化交流的想法并且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可以報名參加面試。這個項目不僅提供學術課程,還為國際學生提供深入了解印尼文化的機會,如參觀歷史古跡、藝術表演、文化展覽等。10月份的時候國際學生一起去參觀了印尼傳統的木偶戲wayang golek以及傳統樂器angklung的表演,讓我們對印尼的傳統藝術有了很深的了解。除此之外,這個項目還為我們提供了宣傳中國文化的機會,之前國際學生參加開學儀式的時候,我們都穿了中國的傳統服飾,我穿了馬面裙,天暢穿著褂子唱了秦腔戲,在場的觀眾都贊不絕口。
由于中國文化和印尼文化有著很高程度的交融,體現在語言、宗教、文學、藝術、建筑和飲食等多個方面。今年中秋節是我在國外的第一個中秋節,但是沒想到在我家附近的商城有舉辦月餅節活動,免費發放月餅,讓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并且布置這個月餅節展臺的工作人員都是非常年輕的印尼或者華人學生,這樣共同舉辦文化節慶活動,慶祝兩國的傳統節日,可以通過共同的文化體驗增進兩國人民的情感紐帶。由于文化的交融,兩國在教育合作領域也許多來往和合作。比如印尼萬隆國立藝術文化學院和廣西藝術學院印尼萬隆國立藝術文化學院,兩校開展交流合作以來,為中國與東盟在音樂領域的交融互通帶來新的契機。通過中國—東盟音樂周平臺,讓中國與東盟的優秀音樂家有了更為密切的交往。印尼還有許多孔子學院,為學生和社區提供漢語課程、文化活動和交流項目。當代青少年可以通過這些教育合作項目,學習中印尼文化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促進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青少年是中印尼友好關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未來的領導者,是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的推動者。通過更多的文化交流、語言學習、數字媒體互動,以及共同的努力去解決全球性問題,青少年可以將成為中印尼友誼的見證者和建設者。讓我們攜手努力,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包容、理解和繁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