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央視CCTV-9《特別呈現》欄目
播放了
《毛澤東的詩詞人生》紀錄片
講述了毛澤東同志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年代的故事
其中
第四集、第七集播出的
毛澤東的《清平樂?會昌》詩詞
再現了毛澤東詩詞的風采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對紅色根據地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他首先以50萬兵力于9月下旬開始向中央根據地進攻。當時,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不懂軍事,把軍事指揮權交給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李德不了解中國實際情況,只是搬用正規的陣地戰經驗,實行軍事冒險主義方針。中央紅軍遭受重大傷亡。
1934年4月底,中央根據地北大門廣昌失守,根據地面積逐步縮小。
1934年4月下旬,毛澤東離開瑞金,到會昌視察并指導工作。毛澤東在會昌工作了兩個多月,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天,毛澤東帶著幾個戰士登上會昌城外的嵐山嶺,遠望南方寫下了《清平樂·會昌》: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后來,毛澤東對這首詞加了注釋說,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
詞成之后兩個多月,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踏上了長征的漫漫征途。
這是中國革命務必艱難的時刻,心急如焚的毛澤東卻無法阻止錯誤路線的推行,眼看著中央蘇區在敵人的炮火中一點點丟失。
然而,今天我們再讀這首詞,感受到的卻是激昂和豁然,沒有絲毫的不甘和哀怨。
為什么?
“強大的自信,他這個自信給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信仰,不怕一切的艱苦,迎接一切的挑戰。”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二級巡視員 編審 王穎說道。
“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他相信只要發動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就能夠凝聚磅礴的力量,戰勝這些困難,奮斗的精神,必勝的精神。”作家 原文化部部長 王蒙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