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期舉行的中美元首會晤對兩國關系意義重大,為中美關系的穩定和改善贏得了寶貴且短暫的窗口期。中美應積極引領趨勢,通過促進經貿合作,推動亞太地區一體化,確保中美在共同關切的問題上保持對話,在全球治理方面加強合作,為國際爭端的解決貢獻智慧,在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激活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外部動能,確保中美關系行穩致遠。
近日,習近平主席赴美國舊金山參加亞太經合組織 (APEC) 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這對于過去幾年面臨巨大下行壓力的中美關系來說,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訪美,并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進行了長時間會談,雙方就不尋求經濟“脫鉤”達成共識。從現在到明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美關系的穩定和改善面臨著寶貴而又短暫的窗口期。
盡管中美關系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困難將會繼續存在,雙邊關系不確定、不穩定,甚至惡化的因素也沒有消失,但雙方仍可以積極“塑勢”,即為中美關系的穩定健康發展塑造有利的大環境,讓中美關系不至于在大方向上迷失和漂流。美方一再提要為中美關系建立“護欄”,這是戰術性的想法,而中國通過“塑勢”的戰略思維,不僅可以調動中美雙邊關系內部的積極動能,更可以激活地區和全球層面推動中美關系健康化的外部動能,并且約束中美關系走偏負面動能發酵。
首先,中美關系雙邊層面“塑勢”的突破口在經貿領域,激活中美投資協定談判進程可以為真正避免經濟脫鉤提供良好環境。何立峰副總理與耶倫財長舉行多輪會談,強調為兩國企業和工人提供公平競爭環境,但由于雙方均認為對方存在不公平競爭,所以需要通過談判來減少認知上的誤解。
事實上,中美兩國曾經在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啟了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就是為了減少中美經貿關系發生結構性變化后出現經貿摩擦的結構性問題。本質上來說,中美投資協定是為了引入“外壓”來促進中美內部進行結構性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構性轉型,為中美兩國經濟提供更為可持續的結構動力。
金融危機凸顯了美國經濟結構的不可持續性,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的巨大壓力;中國同樣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巨大挑戰。中美兩國內部改革都進入了深水區,投資協定談判就是為了互相提供良性刺激,實現共同發展的目的。
第二,主動迎接亞太地區一體化第二波高潮的到來,通過擴展和深化地區一體化進程,在地區層面上“鎖定”中美關系航向,以防“走偏”。中美關系在亞太地區,特別是海上,面臨著南海、東海和臺海的三大挑戰,以及三海聯動的復合性潛在風險。在地區層面上,中美關系的走向不能任由上述負面動能成為左右中美關系的主流。
近年來,中美關系的動蕩某種意義上也是東亞地區一體化的勢頭還不夠強勁的反映。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地區主義在東亞蓬勃興起,但2005年后,由于中日關系惡化等因素,地區合作動能減弱。過去10年來,東亞國家普遍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在地區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的大背景下,東亞地區合作出現了新一輪高潮的到來。中國參與建設的雅萬高鐵不僅是印尼第一條高鐵,也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第一條高鐵;中老鐵路則是將老撾從一個“陸鎖國”轉變為“陸聯國”,不僅帶動老撾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而且為將來整個中南半島的互聯互通奠定了基礎。東亞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帶來了這些國家內部以及國家間增強互聯互通的需求和熱情,因此新一輪的東亞地區一體化進程必定充滿內在生機與活力。
第三,中美關系可以從當前歐洲的戰略認知重塑中獲得啟發。當前烏克蘭危機對歐洲安全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促使其在安全保障理念上再次反思。一部分歐洲人認為,這是因為以軍事威懾力還做得不夠才引發了俄羅斯的“大膽行動”;但也有一部分認為,歐洲忘記了以對話為主要方式的合作安全觀,才導致了悲劇產生,他們主張歐洲應該回歸1975年的“赫爾辛基精神”,重新把合作安全帶回歐洲。
“赫爾辛基精神”:1975年7月30日至8月2日,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第三階段首腦會議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后通過的《最后文件》確立了十大基本原則:尊重主權、抑制使用武力、邊界不可侵犯、國家領土完整、和平解決爭端、不干涉內政、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平等與人民自決、國家間相互合作、履行國際法義務,合稱為“赫爾辛基精神”。“赫爾辛基精神”緩和了正值冷戰高潮時期的兩大陣營關系,確立了基于對話與合作的歐洲集體安全架構。
盡管后一種思維受到一部分國家和力量“軍事威懾安全有用論”的強力壓制,但它代表了歐洲在安全保障理念上的一種再次覺醒。冷戰后,東亞實現了基本的和平穩定,依靠的不是以美國為首的軍事同盟威懾力,而是以東盟為領導的合作安全觀在本地區傳播和實踐。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實際上既是對于東盟的合作安全觀的繼承,更是理論上的創新和實踐上的巨大飛躍。
中美也可以發揮政治想象力,合作為中東地區的穩定和國際爭端的解決貢獻智慧。中國已經決定在香港成立國際調解院,這將為國際關系中解決爭端提供斡旋、調解的新選項,也是實踐全球安全倡議的重大具體舉措。在全球層面塑造各國通過對話、談判、磋商、合作的方式來管控矛盾和沖突的習慣,將會對美國內部一部分想要單方面或者通過同盟網絡解決爭端的沖動產生巨大的約束力。
中美關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美關系需要在積極“塑勢”的進程中探索出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之路。期盼中美元首會晤后的中美關系能如同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一樣,不僅為中美,也為東亞和世界架起通向和平和繁榮的大橋。
本文英文標題為"Summit swell"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實習生何佳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