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路 富民路
納雍縣玉龍壩鎮平寨社區村民余仕元的住房,門前是S309公路,公路前方200米處是以那河,屋后是種滿水果的山。
S309線武佐河至以那河段。
余仕元門前公路的對面,是一個休息區,納雍公路管理段投建。
休息區內,涼亭、假山、魚池、公廁、車位等一應俱全。因休息區在余仕元門前,納雍公路管理段委托余仕元幫忙看護并打掃衛生,每月按時支付他看護費。住在家里,開門見景,還能賺點零花錢,老余樂在其中。
趁著農閑,余仕元抓緊翻新改造住房二樓,他的想法很“前衛”:今年納雍公路管理段在休息區后側棄土場投建露營基地,必然引來游客,自己開個“農家樂”,肯定會有戲。
同樣,該組村民余鋒也瞅準了“商機”,“建好了,我就在休息區擺一個烙鍋攤?!庇噤h心中早已打起了“小算盤”。
余仕元家門前的三角梅伸展到公路邊溝上,開得肆意奔放。不僅見證了司乘人員從春到秋的去來,也見證了老余一家春種秋收的愜意日子。
S309線樂治境盛開的黃金菊。
從織金古城往西,跨過武佐河大橋,屬于納雍公路管理段管轄路段。從武佐河畔,到納雍收費站出口,S309線29公里的路程,貫穿玉龍壩鎮、樂治鎮、居仁街道。
納雍公路管理段近年來相繼投建長城文化園、公路文化浮雕墻、道安園等文化園10余個,平均3公里就可見1個。
每個文化園和綠化平臺,公路管理段都標注了不同的主題:橋見歷史、奔騰歲月、開路先鋒、道安園……講述的不只是公路本身,更多的是傳遞政聲。
在S309線,玉龍壩鎮平寨社區兩頭醒目的路牌背面,書寫的是“和諧公路、鄉村振興”?!昂椭C”,可以理解為納雍公路管理段的創建密碼。
S309線沿線栽種的三角梅、鳶尾花、黃金菊等,在各個季節應景開放,紅的、紫色的、白色的、黃的,郁郁蔥蔥,醉伏在公路兩側。一路繁花似錦,一路美不勝收。不經意間,你或許會欣喜地與所期待的景色撞個滿懷?!耙粭l大道、兩路風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建設構想,正逐步實現。
文明路 文化路
從K36至K65之間的20多塊公里樁,見證了納雍公路管理段干部職工殫精竭慮的日常,也見證了S309比路還寬的承載。
70后80后的人們也許看過南斯拉夫經典影片《橋》,開始還抱怨橋梁工程師不愿意炸橋,覺得他太迂。當一個人用一生建成一座橋,那橋就在他的心中固化,成了物化的文明,當然不能毀只能存。
今天,納雍公路管理段也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呵護著S309線。
建設理念,都來自于自身靈感、集體智慧;建設場地,選擇的是棄土場和廢棄公路。
S309線在廢棄路段建設的綠化園。
建設之路,始于2017年。從栽花種草種樹開始,納雍公路管理段試水“文明示范路”建設。
在群眾路邊院壩修建花池,沒有遭到反對,“試探”出農戶對美追求的愿景。
提質改造時的棄土場如何充分利用?在打造文明示范路這一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鏖戰中,一個又一個棄土場的功能被公路管理段重新標注。
壩子社區棄土場、黃貓寨棄土場、高枧棄土場……一個個被栽上花種上草,建成了文化園和觀光園。“道安園”“長城文化園”“玉龍休息區”成為了當地網紅打卡點。
“道安園”航拍景。
在平寨社區公路擋墻上制作的浮雕文化墻,繪有公路建設從人背馬馱到機械作業的變遷圖,繪有紅軍長征過納雍的歷史場景圖,繪有充滿豐收喜悅的高山茶園采摘圖,繪有頭插鳥羽的苗家兒女載歌載舞的地龍滾荊圖。不管是民族的、歷史的,還是生態的,都是直觀的“納雍元素”,都能夠讓司乘人員和附近百姓“秒懂納雍”……
旅游路 連心路
量身定制,力求“一路段一主題一特色”。為下好“公路+旅游”這一步“先手棋”, 納雍公路管理段打出系列文明示范路建設“組合拳”,讓S309線納雍境路段成了 “快進慢出”的“公路+旅游”平臺。
群眾是檢驗公路建設答卷最有力的閱卷人。
先后落地的文明公路建設舉措,已然讓公路的承載外延一次次拓展,以綠悅人,以圖說事,以文化人,提供了美好的行車體驗,固化了納雍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國家的頂層理念,路的功能,超越了道路本身,無聲的省道,成了領航文明的生動實踐、成功樣本。
群眾開門見景,路有余香。參觀了即將建成的“慢時光”露營基地,在玉龍壩鎮工作多年見證了S309建設歷程的包村干部唐艷由衷感慨:我們的老百姓太幸福了!
“慢時光”露營基地。
納雍公路管理段將“文化+公園”概念融入S309線,厚植黨建品牌“驛路黔行 道雍人和”深遠內涵,致力實現公路與自然的“共融之和”、行業與地域的“文化之和”、公路人與沿線群眾的“共享之和”,助推“公路文化”向“文化公路”的蝶變,公路發展與地方經濟、當地環境相生亦相融。
S309線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一年一度的樂治鎮碓叉壩菜花節游人如織。
良好的交通環境,帶來的不僅僅是好的行車體驗,更多的是促進了地方各種農產品產業鏈迅猛發展,吸引了外來客商和返鄉創業人員,多方助力鄉村振興。
2016年,在黔南學到種植技術的李啟榮回到老家碓叉壩,流轉土地種了130多畝金刺梨,是因為納雍公路管理段有路、因為李啟榮有“路”。
壩子社區的西瓜、西界河的獼猴桃、碓叉壩的葡萄、平寨社區的辣椒、魔芋……S309沿線各種產業基地先后落地建成,農產品遠銷省內外,方興未艾。
在公路沿線設置的導向牌,涵蓋各個打卡點和鄉村旅游點,帶動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一年一度的碓叉壩菜花節,帶動附近村民服務業發展;油菜花盛開時節,引燃鄉村休閑游。當地村民在路邊擺攤設點,提前做好準備為游客提供餐飲服務。
公路的功能不只是出行便利,服務社會才是最終落腳點。
S309因此而生動、鮮活,注定要在時間的推移中蝶變。
從秦漢驛道、茶馬古道,到滇緬抗戰生命線,不能和時代同呼吸同命運的公路,注定沒有生命力。
國省干線,無論是冠以“國字頭”,還是“省字號”,始終無法改變“經過最多的是農村,受益最多的是農民。”
“彎改直”“陡改緩”“窄改寬”,改變的只是路本身,路的承載,仍然是車水馬龍的去來。
創新和服務,是納雍公路管理段建設理念中的高頻詞。
建設“和美公路”,他們“一直在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一路風景,一路文化,一路溫情。這一段省道,被當地群眾貼上了“最美公路”的標簽,它所承載的,除了車輪風馳電掣的快進快出、司乘人員愉悅的審美體驗,還有公路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S309,一條省道的業內代碼,它連著遠天遠地的遠方,連著日益向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