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10月29日,在上海舉行的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貴陽國際城作為貴陽探索社區治理的典型案例,向國際社會分享“小社區大港灣”的貴陽經驗。
居住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人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居住社區能否得到有效治理、服務及時、持續更新、和諧溫馨,直接關系著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來,貴陽市全面推動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1年,貴陽國際城也成為“三感社區”試點之一。
據介紹,國際城項目是中國鐵建地產進駐貴陽開發的第一個大盤項目,里面有不少配套的公共空間、活動設施和架空層,由于沒有清晰的歸屬界定,缺乏有效的運營管理,有限的社區資源被白白浪費。2017年,針對社區這類“灰色地帶”空間,進行了重點研究和二次開發,綜合解決小區休閑娛樂和社交空間日漸緊張的問題,并采取政府搭臺、企業運營和市民參與的社區共商共建共治貢獻模式,以“聚焦社區場景營造,回應美好生活需要”為工作目標,持續強化多元共治、提供優質服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貴陽國際城光和業主活動中心
在“全周期生命運營服務”的生態體系構建下,貴陽國際城社區先后提升了“教業文衛體、老幼食住行”等社區配套和設施,得到了業主的認可。同時,還重點關注“一老一小”并進行資源配置,打造有溫度的社區運營服務體系,讓所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硬件設施方面,貴陽國際城社區設有專門的業主食堂,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優質、便利、實惠的用餐服務;有首批省級醫養融合試點鐵建醫養中心,該中心由衛生服務中心與長者服務中心組成,既完善社區配套設施,也為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保障;利用屋頂空間打造了鄰里活動中心,業主運動場,解決了居民日益增長休閑娛樂需求和社區場地空間的矛盾;開通了社區微公交,解決居民從小區門口到家門口的“最后一公里”;利用社區山體空間,為業主打造了一個“網紅”圖書館。
在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方面,貴陽國際城對原有的場地進行綜合改造,打造以場地和資源共享為特色的服務體系。打造了西南地區首個社區馬術運動中心,讓馬術課走進學校。此外,還以家庭為單位開展社群運營,通過引導業主參與家園共建、公益共助、健康共創、藝術共享四大社群板塊,把社群與家庭緊密相連,幫助人們重新找回久違的鄰里歸屬感。
在推動社區配套升級改造過程中,貴陽國際城多次召開社區共商議事會,收到了100余封書面建議信,摸清居民對社區場景的需求在哪里,然后列出清單,安排實施路線工期表,一項一項有條不紊地推動落地,構筑起良性的社區服務形態,與業主共商共建共享的幸福能量場。
召開社區改造提升共商議事會
借助社區智慧化建設,通過業主“美好家+”App,不僅涵蓋居民從出門入戶到吃穿住行等服務內容,還打通了物業服務、社區商家和業主需要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更智慧的社區、更實用的權益、更多的交流方式等三大提升內容,串聯社區十五分鐘美好生活圈。
“小社區,大港灣,通過上海世界城市日的舞臺,讓更多的中國經驗被國際社會看見。”論壇主辦方中國建設報社相關負責人表示,邀請貴陽國際城作為論壇分享案例,它既是企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踐行好房子到好社區的生動實踐。
“世界城市日”是聯合國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為每年10月31日。今年是世界城市日設立十周年。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于10月28日至31日在上海舉辦,主題為“匯聚資源,共建可持續的城市未來”,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共同主辦。(袁生|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