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8日電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貓場鎮村民們種植皂角樹的習慣由來已久。在過去,皂角通常只被用來清潔頭發,而現在,一粒粒皂角米已成為讓村民收獲美好生活的“金疙瘩”。
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皂角產業在這里得到了很大發展,現在已成為我國西南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皂角米放水浸泡后會膨脹,煮熟后會變成半透明膠質,吃起來十分香糯,它和桃膠、雪燕被稱為“膠原三寶”,在廣式糖水中比較常見。
貴州美滋堂食品銷售有限公司是貓場鎮皂角產業園里一家皂角加工企業。該公司負責人、織金縣皂角產業商會會長謝偉介紹道,原來也是家里小作坊式的經營,后來看到在家鄉“渾身是寶”的皂角,在外省卻成為燒飯用的柴火。于是,他通過收購各地皂角賺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2016年成立種植基地,2018年開始大范圍種植,種植面積從20多畝發展到了300多畝。
長在皂角樹上的皂角刺(又名天丁)是良好的中草藥原料,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被更多人們所熟知的則是皂角米。從皂莢到皂角米共需要三個步驟,后續還需要進行烘干。據貓場鎮政府黨委書記焦凱表示,盛產期大概能產2000斤左右的皂莢角,剝殼變成皂角豆后大概剩余800斤左右,而被剝離的皂角殼中的提取物會應用于洗護用品。皂角豆蒸熟后再經手工剝離表皮,一粒粒皂角米就誕生了,2000斤皂角加工到可出售的皂角米大概在240斤上下。據悉,品質好的皂角米能夠賣到200多元一斤,產品遠銷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皂角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程序比較多,每個步驟都需要人力,機器操作會損壞皂角米的完整,因此“鏈”成了一個連續性的勞動力需求,這也為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契機。
據介紹,皂角豆剝殼不需要掌握過多技術,不受時間限制,還可以在家完成,所以,現在在貓場鎮,三兩婦女圍坐在一起剝皂角米的場景隨處可見,聊天、看電視的工夫都可以裝在兜兜里隨手剝。據謝偉介紹,這道工序目前已經帶動了當地2-3萬人就業,一人平均一天能剝十余斤,平均下來每個月剝皂角米能增收近2000元錢。
隨著市場需求越來越多和各個商家逐漸轉為線上渠道,該企業也開展了網絡直播帶貨和多平臺銷售,有時一天的電商銷售量能達到30萬以上。除了銷售渠道的不斷升級,謝偉表示,現在要居安思危,如何實現創新是他們現在首要問題。雖然,他們現在開發了皂角酒、成品皂角米飲品、皂角洗發水等產品,但仍需要不斷發動創新思維,加強產品研發,進一步對加入貴州地方特色進行探索,以實現貓場鎮皂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皂角已被列入貴州省12大特色產業,與此同時,“織金皂角精”也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目前,織金縣皂角種植基地已覆蓋全縣33個鄉鎮(街道),累計完成皂角種植52.07萬畝,其中,貓場鎮種植4.2萬畝,年加工皂角精4000余噸、成品1600余噸,年銷售總額達4.8億元,帶動4638戶20785人的靈活就業。
(文/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