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社科院、全國學聯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在貴州大學舉行新聞通氣會。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共青團貴州省委、貴州大學等單位相關負責同志、第十七屆“挑戰杯”競賽優秀指導教師及獲獎學生代表、新聞媒體記者等參加新聞通氣會。
新聞通氣會現場
團中央青年發展部副部長闞寶奎向廣大新聞媒體記者朋友們長期以來對“挑戰杯”競賽的支持關注表達誠摯感謝,介紹了“挑戰杯”競賽總體情況、近年來改革優化情況以及本屆競賽成效特色。“挑戰杯”競賽以“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為宗旨,是共青團服務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金字招牌,1989年在清華大學舉辦首屆,經過34年的發展,“挑戰杯”競賽成為面向最廣大青年學子的實踐平臺、培養青年學生科學精神的第二課堂、提升青年學生協作能力和集體觀念的有形載體,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
口號
第十八屆“挑戰杯”競賽由貴州大學承辦,包括主體賽、“揭榜掛帥”專項賽、紅色專項活動、“黑科技”展示活動。其中,“揭榜掛帥”專項賽聚焦科技發展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聚焦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大課題和現實問題,由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單位發榜命題,學生團隊揭榜答題;紅色專項活動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感受新時代發展成就,開展調查研究,形成調研報告參賽;“黑科技”展示活動定位于大學生科技創新嘉年華,鼓勵學生提出和論證充滿想象力、創造力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參賽。
“挑戰杯”主體賽形成了校賽、省賽、國賽三級賽制,國賽分為初賽和決賽。本屆競賽主體賽共有1745件作品推報國賽,經過初賽最終344所內地高校的690件作品,9所港澳地區高校的23件作品入圍終審決賽。終審決賽將于10月27日到31日在貴州大學舉行,通過公開答辯方式決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并據此產生獲“挑戰杯”“優勝杯”的高校。
會徽
近年來,“挑戰杯”競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團中央書記處的指示要求,注重效果,不斷提高品牌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持續推動競賽改革優化。
進一步突出育人導向,不斷增強賽事引導力。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深化實踐育人,引領更多青年學生深刻認識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幫助青年學生了解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刻苦鉆研、科創報國的成就和精氣神,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學生實事求是、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樹立科創報國志向、激發科創報國熱情。
進一步做好“后半篇”文章,不斷提高賽事影響力。聚焦成果轉化,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爭取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舉辦“揭榜掛帥”專項賽,舉辦優秀項目對接會,促進大學生創新成果與社會、市場、產業的對接融合,助力打通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聚焦宣傳育人,舉辦網絡展播、主題展示、項目路演等相關活動,擴大典型先進事跡的朋輩影響,講好“挑戰杯”故事,傳播“挑戰杯”聲音。
進一步推進賽制改革,不斷提升賽事公信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基層意見,進行賽制優化調整,充分發揮賽事組織體系各委員會的職能,把規章制度建設作為管長遠的根本舉措;推動品牌協同育人,依托專項活動,將“挑戰杯”與“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確保評審客觀公正,組建全新評審專家庫,建立評委抽選及邀請工作“互盲”機制,確保專家庫組建、評委抽選、集中評審等全流程客觀保密,不斷提升“挑戰杯”競賽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第十八屆“挑戰杯”競賽在提升科創育人實效,發揮地方特色,增強群眾性、客觀性、交流性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賽事架構更加優化。搭建“1+1+2”賽事整體架構,為不同層次學校、不同專業學生提供了更多出彩機會,主體賽、“揭榜掛帥”專項賽、紅色專項活動、“黑科技”展示活動,不同賽道形成了差異定位、文理各擅、高低搭配的格局,吸引到全國2000多所高校、40余萬作品、250多萬學生參賽。
學生參與更加廣泛。適當提高國賽作品推報數量,向中西部高校和沒有參加過國賽的高校政策性傾斜,牽動更多高校參與。入圍終審決賽作品數較上屆增加44.3%,“揭榜掛帥”專項賽賽題數量是上屆3倍,紅色專項活動參與高校數同比增長14%、參與學生數增長21.3%,“黑科技”展示活動參與高校數同比增長57.1%、參與學生數是上屆2倍。
組織發動更加活躍。強化校級賽事組織,注重將工作重點放在發動學校數、活躍參與度、擴大交流面等方面,清晰傳遞不只看“尖子”、更多看“底子”的工作理念。紅色專項活動明確以團支部為單位,上好一堂紅色課、組建一支實踐團、形成一件好作品、開展一次交流會,以小切口實現大覆蓋,通過賽事賦能基層團組織。
評審制度更加規范。嚴格作品查重、公示制度,充分發揮作品資格評判委員會、評審監督委員會作用。堅持“互盲”評委抽選及邀請機制,終審決賽現場公開答辯,對成績統計和獎次評定進行公證,賽事權威性、公信力進一步提升。
宣傳交流更加深入。舉辦5場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科技創新暨第十八屆“挑戰杯”競賽工作培訓班,宣傳各地校賽、省賽開展情況,舉辦“黑科技”展示活動優秀作品網絡展播活動、“黑科技”海洋主題作品展示活動,開展競賽VI征集活動,賽事輻射覆蓋面和影響力大大增強。
地方特色更加突出。“挑戰杯”競賽首次落戶貴州,借助地方資源和力量,舉辦了“貴州縮影”觀察活動、“中國天眼”FAST邀請活動等專項賽事,終審決賽期間還將舉辦“青春遇見數谷”“多彩貴州之交通巨變觀摩活動”等地方特色活動,有機融合了紅色、科技、青春及貴州元素。
吉祥物
團貴州省委副書記李劍介紹了本屆“挑戰杯”競賽對貴州大學生投身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效能。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青年科創工作,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財稅扶持政策、辦好相關創新創業大賽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本屆“挑戰杯”競賽啟動以來,全省共有74所高校、20余萬名學生積極參與,共有2.4萬件作品參加競賽,參賽高校數、參賽人數、參賽作品數均創造歷史新高,助力貴州大學生創新意識更強、創新本領更高,創新成效愈加顯著。共青團貴州省委將抓好本屆“挑戰杯”競賽的有利契機,引導全省青年積極投身“四新”“四化”主戰場、“四區一高地”主定位、科技創新最前沿,將青春書寫在科研攻關的火熱實踐中,為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實踐貢獻青年力量。
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令狐彩桃對本屆“挑戰杯”競賽的籌備情況進行了介紹,對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謝。此次“挑戰杯”競賽是貴州大學歷史上首次承辦國家級頂級賽事,競賽籌備工作圍繞“創新、開放、協同、引領”的工作理念,以“科創筑夢,挑戰未來”為主題,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重要時間節點和貴州特色,統籌部署、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穩妥推動。在競賽組委會統籌安排下,積極建立與團中央、團省委、教育廳、省市區相關部門及其他高校的溝通協調機制,高標準、高規格、高水平做好前期相關工作,即將迎來終審決賽。貴州大學將繼續精心組織、認真籌備,努力為全國高校師生和社會大眾呈現一場精彩、特色、難忘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奧林匹克盛會”,以出色、出彩、出新的賽事盛典,向全國、全省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新聞通氣會現場發布了第十八屆“挑戰杯”競賽口號、會徽、吉祥物,與會相關單位同志就“挑戰杯”競賽“揭榜掛帥”專項賽辦賽情況、競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貴州實踐、服務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高質量發展、競賽對參賽學校師生的科研工作的帶動效能及團隊成員的科創能力提升等媒體記者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現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