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5日電 近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報道團隊來到貴州省貴安新區、福泉市和甕安縣,走進了這里的新能源電池原料工廠,深深地感受到中國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行業的蓬勃生機正在這里得到充分展現。
據相關數據,中國磷礦儲量位居世界第三,屬磷資源大國。其中滇、黔兩省占中國磷資源總儲量的75%。磷作為貴州省一“寶”,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也吸引了眾多企業紛紛駐扎,逐步在市場競爭中形成了產業集群優勢,目前貴州新能源電池原料相關企業已成為知名電動車品牌的主要供應商。
為什么選擇貴州?談到這個問題,裕能新能源電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懷球表示:“首先的一個考量是客戶需求,因為新能源汽車及電池企業紛紛來黔,所以配套也需要相應完善;第二點就是這里豐富的磷資源,這是對我們最重要的原材料,除此之外,我們企業所在的城市整體營商環境也很好。”
創新驅動發展、政策扶持發展 “雙管齊下”實現區域長遠繁榮目標
“電池原料方面的創新空間不小,但核心是要不斷提升電池容量和適應不同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 安達科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勇繼續說道:“例如,面對磷酸鐵鋰電池低溫性能不太好的問題,他們研發團隊迎難而上,開發新款材料以更好適應中國北方的低溫天氣,現在很多產品各方面的性能都有了長足改善。”
該企業董事長劉建波表示,隨著自己企業的發展,他對國家提到的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多感悟和實踐體會。他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驅動發展,通過技術創新、人才資源的培養來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2010年以前,該公司年營業收入最多3億元,而到了2022年,他們的營業收入已突破60億元。“從我們企業27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說是整個國家產業政策的受益者,使公司走上發展‘高速路’,”劉建波說。
“政校企”合作、員工本地化 企業轉型成為拉動地方就業的強勁“馬車”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的基本支撐。2022年以來,貴州省聚焦穩就業保就業,緊緊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和建設“四區一高地”主定位,以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目標,充分發揮政策拉動、項目帶動、市場吸納等綜合效應。
裕能公司技術員工張啟航介紹稱,新能源電池原料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他們的操作工人基本都會從當地招聘,這部分職工中的90%已經本地化,培養本地人才也是未來的重點,這樣更容易留住人才。
安達公司的人才資源情況也相似,他們職工中的大部分是貴州省人,其中開陽縣本地人占比達50%——60%。而在政策上,這些企業對職業學校畢業生也有所傾斜,例如,位于福泉市的盛屯能源金屬化學(貴州)有限公司已經搭建了“政校企”合作平臺,與黔南師院、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合作,全面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雙師聯合培養”為主的企業“訂單班”,為企業提供專業性技術工人。
項目帶動、研發為先 打開貴州新能源電池及材料行業新局面
貴州省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大的潛力在工業、最大的希望也在工業,聚力推進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是該省未來的任務重點。據相關數據,在貴州省委帶頭下持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帶動各產業加快壯大規模,今年1-9月,該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已超過兩位數。
除此之外,工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對該產業高質量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23年6月底,平臺體系創新工程的開展使得“磷”——這一對新能源電池及材料行業至關重要的原料,擁有了自己的行業平臺。
對于企業來說,瞄準新能源材料風口,迅速作出產業調整,加快了從傳統磷化工向新能源材料方向的轉型,并創造了更多的市場價值。以裕能公司為例,2022年新能源材料產業實現產值75億元,占貴州全省新能源材料產業新增產值的三分之一。貴安新區現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規上企業7家,今年1-6月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預計完成工業產值29.12億元,同比增長436%,實現增加值4.18億元。
成功轉型帶來巨大經濟收益,未來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產業的提質升級則變得更為重要,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增強研發實力主要靠項目拉動。對此,安達公司董事長劉建波接受采訪時說:“我們的研發團隊分為日常相對固定和階段性加強團隊,主要靠項目拉動,按客戶需求定目標,以此不斷激發研發工程師潛力,不斷強化企業及研發力量。”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隨著貴州省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行業一個個項目的落地,一項項有利政策的出臺,行業從業人員日復一日的辛勤耕耘,必將在轉型藍海中揚帆遠航,書寫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對國家新能源材料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文/中國日報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貴州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