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精準扶貧”重要論述提出10周年。
湖南牢記囑托,踔厲奮發。10年精準扶貧的攻堅,就是一部決勝全面小康的雄渾史詩;10年實干篤行的奮斗,就是一股鄉村振興的澎湃力量;10年和美鄉村的建設,就是一個個砥礪奮進的精彩故事。
從今天起,湖南日報全媒體推出“老支書眼里的新變化”欄目,以脫貧村老支書的視角,講述鄉村新故事、新變化、新氣象,展現新時代“山鄉巨變”。 敬請關注。
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村民在采摘獼猴桃。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十八洞村從深度貧困苗鄉蝶變成了小康示范村寨,村民過上了幸福日子。龍愛清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張頤佳 通訊員 黃馨怡 劉潤田
【村莊介紹】
十八洞村地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為純苗族居住區,轄梨子、竹子、當戎、飛蟲4個自然寨,共239戶946人。全村總面積1.4萬余畝,其中耕地面積817畝,人均耕地面積0.83畝。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調研,首次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該村從脫貧攻堅邁入鄉村振興。
10年間,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體經濟從空白增長到2022年的380萬元。
【蛻變故事】
“逮飯了沒”“帶娃娃廣場耍去”……10月22日,跟隨著老支書石順蓮走進十八洞村,鄉親們熱情地跟她話家常。石順蓮從1997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直至2014年卸任,對十八洞村的家家戶戶、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
“總書記風塵仆仆、千里迢迢來到我們偏遠苗寨,苗寨的春天到了……”石順蓮激動地說,“這10年,全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村民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正在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的示范區?!?/p>
從山高溝深路難走,到修路通網蓋新房
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脈腹地,屬于高山溶洞地貌,平均海拔700米。山高溝深路難行曾是村民最大的苦惱。
“以前通往村里的是一條3.5米寬的泥巴路,一下雨就坑坑洼洼。村民修補房子,沙石材料都靠驢拖運。你看如今這寬敞的柏油馬路,為我們打開了山門?!笔樕徴f。
大路修通后,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通路、通網、改廁,硬化、美化、亮化等項目在村里陸續鋪開。
步入村中,平整的石板路連通家家戶戶,太陽能路燈、小院花圃、精致圍欄、分類垃圾桶……無不體現出新農村的靚麗和精致。
走進飛蟲寨深處,遠遠就聽見機器轟鳴。村民龍正鋼家的3層新樓房正進入收尾階段。深紅色的仿古墻面,飛檐翹角,車庫、門面、院子正加緊完善。
龍正鋼家旁邊的工地更是熱火朝天。石順蓮走到正在鋪磚的工地中間說,這里原來是個“天坑”,村民都繞道走。如今正在建設文化廣場和日間照料中心。下個月落成后,村民可在這里唱山歌、打苗鼓,舉辦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來到梨子寨,“全國人民的石大姐”石拔三正坐在屋外休息,精神抖擻的她笑容燦爛?!爱斈?,總書記來的時候,她家里陰暗潮濕,都是凹凸不平的泥巴地、黝黑的木板壁,家里唯一的電器就是一盞電燈?!笔樕徴f,如今,石拔三家中寬敞整潔,彩電、冰箱等各類家電一應俱全。
拓寬村道、消滅危房、修建院落,村里的新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如今,全村家家戶戶通上自來水、用上放心電,有干凈整潔的廁所。無線網絡覆蓋全村,電商服務站方便商品和農產品流通,村小學建成現代化網絡聯校教室……提起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改善,石順蓮一臉的燦爛。
從沒有產業口袋空,到產業興旺腰包鼓
走進十八洞苗繡鄉村振興示范基地,清新艾草香撲面而來。繡娘們正在制作艾葉+苗藥的龍鳳安睡枕,五彩斑斕的苗服、圍巾、團扇,銀質首飾等,令游客愛不釋手。
苗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家女兒從小就會穿針引線。為發揚這一“特長”,2014年,十八洞村成立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石順蓮擔任理事長。在她的精心指導下,95%以上的婦女都參加了苗繡專業培訓。
為開拓市場、樹立品牌,石順蓮一次次走出大山,與企業、高校積極對接。隨著一筆筆訂單涌入,繡娘們的腰包鼓了,不用再外出打工,村里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問題逐步解決。
“過去,我們的苗繡只是穿著好看,沒想到還能增收致富?!笔樕徎貞?,2017年2月,全村1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整體脫貧時,苗繡產業收入占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2018年,十八洞苗繡合作社與中車株機“牽手”,年訂單約20萬元,十八洞苗繡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2022年,十八洞村苗繡企業實現產值45萬元,“指尖技藝”化身“指尖經濟”。
繡娘吳滿金是苗繡合作社的骨干之一,每月有4000余元的穩定收入。丈夫龍先蘭,是村里養蜂帶頭人,帶領村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夫妻用勤勞的雙手共同釀造甜蜜生活。
走進十八洞村,游人如織。作為國家5A級景區、新時代紅色地標,參觀、研學的游客絡繹不絕。特色民宿訂單爆滿,蠟染體驗館門庭若市,田園綜合體、古法釀酒體驗中心即將開門迎客……2022年十八洞村共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接待收入1200余萬元。
石順蓮說,10年前,十八洞村幾乎是零產業。如今,已形成了鄉村游、獼猴桃、苗繡、山泉水等“旅游+”產業體系。農家樂業主、農民講解員、網絡主播等新職業涌現,398人在“家門口”就業。
從有女莫嫁梨子寨,到紅色地標樣板村
新落成的十八洞村精準扶貧主題陳列館已成為游人熱門打卡點,墻上的幾句順口溜讓人感受到十八洞曾經的貧困。“有女莫嫁梨子寨,每天紅薯苞谷粑?!薄吧礁邷仙盥冯y走,九山半水半分田?!?/p>
石順蓮回憶,2013年,全村946人中一半以上都是貧困戶,35歲以上的單身男青年就有40個,人心散,村子空。
2014年,十八洞村換屆選舉,一批黨員和致富帶頭人組成新的村支兩委,與扶貧工作隊共同深入農戶,扎實調研、宣講政策、破解難題。
村委會開設道德講壇,制定村規民約,帶領村民走出去學技術、學經驗。在黨建引領下發揚民主管理,樹立文明新風。漸漸地,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回家,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往日清冷的山村逐漸熱鬧起來。
大學生施康返鄉創業,幫村民直播帶貨,一場直播可賣上千元農產品。他高興地說:“以所學的知識和技術,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我覺得十分有勁?!?/p>
“要說變化,這十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心的變化,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致富’,內生動力被激活?!笔樕徴f,無論是修橋、鋪路、建設田園綜合體等旅游項目,村民都主動參與,積極建言獻策。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工商聯主席楊永珍帶著19名企業家,特地前來學習十八洞鄉村振興的先進經驗。她深切感受到,村民人人臉上都閃爍著主人翁的自信表情,飽滿的奮斗熱情溢于言表。
傍晚時分,村民正在小廣場排練節目。領舞大姐告訴記者,11月3日“吉客節”就要到了,大伙要載歌載舞歌頌美好的生活?!凹汀?,苗語即“感恩”的意思。
【村民感言】
石拔三大姐:
現在我們村里的道路、基礎設施、房屋都大變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啊!
繡娘吳滿金:
我現在在“家門口”就業,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小孩,覺得特別幸福。
駐村第一書記龍科:
十八洞村最大的變化是人的變化,通過開展“互助五興”、黨建引領,村民的內生動力更足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勤勞的雙手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實現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跨越。
(張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