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10月14日訊(全媒體記者 胡兆紅)城市因文化而精彩、文化與城市共生長。如何熔鑄文化品格,賦能城市發展?在14日舉行的長沙市旅游產業發展推進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長沙市文旅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潤葵介紹,近年來,長沙通過涵養獨具一格的城市文藝氣質、構建體系暢達的文化服務格局、探索活化利用的文脈傳承路徑、建設供需適配的文旅產品體系,持續擦亮“城市文化和都市休閑”名片,奮力建設世界文旅名城。
以湖湘文化、長沙故事為題材,長沙精心創作了民族歌劇《半條紅軍被》、花鼓戲《花豬司令》、湘劇《夫人如見》等重點劇目。新創舞劇《伯牙絕弦》、情景劇《瀟湘之子》、大型交響組曲《萬里長沙》《岳麓書院》等精品力作,復排湘劇傳統小戲、花鼓戲經典橋段,年均送戲下鄉進社區、入校園、到企業1000多場次。在長沙,大劇院看戲、音樂廳聽歌、小劇場賞話劇、博物館品歷史、美術館逛展覽,藝術如你所愿、皆有所得。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推進省市共建長沙交響樂團,培育群眾文藝團隊5000多支,長株潭大學生音樂節、杜鵑花藝術節等活動精彩紛呈,成為永不落幕的“百姓大舞臺”。
深入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建設,按照就近、便利原則,建成標準化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70個、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1565個,打造集旅游集散咨詢、文化休閑展示功能于一體的基層文旅融合示范點60個;55個鄉村圖書室納入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全市圖書館分館達203個、文化館分館達80個,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文化新空間和休閑好去處;引導鼓勵社會力量組建藝術團體、創辦公共場館,近年來全市扶持發展民營博物館17家、民營美術館11家、民營藝術團體27家,成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力軍。
實施文明探源工程,推進銅官窯、炭河里、漢王陵三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湘江兩岸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為抓手,持續打造湘江軸線、遺址公園、古城風貌、名鎮名村、湖湘名人五大歷史文化景觀群。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46家博物館基本形成綜合館為龍頭、專題館和行業館為輔助的“一體兩翼”格局。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創新傳播表達方式,市花鼓戲中心抖音直播登頂全國非遺類主播第一。
深化國家文化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建設,拓展全域旅游,發展書香游、藝文游、研學游、紅色游、工業游等新業態類型;激活全鏈消費,豐富節會、演出、展覽、賽事等新消費活動;發展夜間經濟,培育景區夜場、燈光夜秀、湘江夜游、非遺夜市等新消費場景,非遺研習之旅、名人故居之旅、特色美食之旅成為市場新寵,明星演唱會持續火爆、特色小劇場不斷涌現,旅游演藝劇目《恰同學少年》《天寵湖南》備受追捧。文化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質素,長沙先后入選“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上榜全國十大熱門旅游城市。今年國慶節期間,根據去哪兒平臺出行旅客年齡層段篩選數據顯示, “00后最愛去的城市”第一位是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