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14日電 (記者 劉志華 李福生) 中國電動汽車行業乃至整體制造業要在上游礦產資源以及技術領域,做好全面打硬仗的準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歐盟宣布即將啟動對華電動車反補貼調查之后,向中國日報獨家表示。
“中國‘新三樣’產品(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質量高、價格低,產品競爭力強,出口增速快,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份額上升快,而汽車是歐洲支柱產業之一,歐洲發起所謂‘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其實是遲早的事,”他說。
“這只是歐美打壓的第一步。有些國家也正在研發固體電池革命性技術,想通過技術上的革新進步謀求換道超車。而在電動汽車離不開的關鍵礦物資源領域,中國也面臨制約因素。”
據歐盟委員會官網披露消息,當地時間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von der Leyen)在歐洲議會發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時表示,歐盟委員會將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
針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并很可能啟動反傾銷調查以及后續加征關稅等,張燕生建議中國不要立刻采取反制措施,因為中國制造業需要時間來提升在技術和標準領域的競爭力,而非總是依賴低成本優勢。他認為,中國制造業想取得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需要至少10年,如何贏得時間是最關鍵的。
“中國可以對歐盟優勢出口品種加關稅作為反制措施,但是如果你來我往的加關稅引起新的貿易戰,會打亂國際市場秩序和中國企業外部發展環境,”他指出。
“國際競爭格局中還是敵強我弱,我們要為中國企業提升競爭力贏得時間。如果我們反制太強硬,時間會被透支太快。”他說。
同時,他指出,歐盟的做法實際是貿易保護主義,用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市場。
“就像當年光伏遭遇雙反一樣,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在壓力之下可能會越來越強,產品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最終真正具備不可替代性。”他說。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歐洲和東南亞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日益增加的出口的兩個主要市場。
據中汽協統計,1-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出口72.7萬輛,同比增長110%。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66.5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保有量6.2萬輛。
據中汽協統計,前8個月,我國汽車出口294萬輛,同比增長61.9%。
據海關數據,2023年上半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8個百分點。同時,民營企業是拉動我國“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的主力,共出口3463億元,增長64.6%,對同類產品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6.8%。
(劉志華 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