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炙熱在傍晚漸漸褪去,廚房散發出的煙火氣彌漫在長沙縣黃花鎮銀龍村里,田埂小路邊,青綠色的稻浪輕撫農人的衣袂,不遠處緩慢駛來一輛自行車,“老劉,下班啦!”“是嘞,在景區打工,帶小孩玩。”
不遠處,撈刀河穿流而過,見證著近幾年銀龍村村民生活和人居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投資成立銀龍村環境衛生管理所,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美麗庭院”賦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抓好農業生產,發展特色產業;成立村集體公司,整合新江生態園、小頑國親子樂園、樸愿有機農場三家領頭企業,探索“村集體+骨干文旅企業+全域發展”的“1+3+N”融合發展模式,以公司運營模式帶動村域農文旅融合發展,讓當地村民吃上“旅游飯”,走上“共富路”。
今年,銀龍村也成功上榜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成為長沙地區唯一獲評的村。
農文旅融合 撐起村民“錢袋子”
“近幾年,通過發展觀光、吃、住、購等一整條線的旅游體驗項目,以及鞏固農耕產業,村民們的收入可以說是實現了飛躍式增長。”銀龍村黨總支部書記、主任粟國超告訴記者,從2020年到去年,村集體收入從40萬元、86萬元變成220萬元,今年預計能達到400萬元。
他介紹,本村耕地324 公頃,其中絕大部分是適合種植水稻的水田,當地也設置了早稻集中育秧點,多措施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且當地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是國家級生態村。同時,當地人文資源豐富,建有農耕文化博物館和涂作潮革命事跡陳列室,“東漢古墓群的發現也令我們很振奮,這些都說明本村是有深厚歷史底蘊的。”
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地大力發展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為游客提供蔬菜、水果采摘、捉魚和垂釣互動、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等項目,同時通過開農家樂、銷售特色農產品、土特產等形式,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實現在“家門口”的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約2000元。去年,村內接待游客約32萬人次,全村實現休閑農業經營收入約1680萬元。
“這就是現實版的‘莫奈花園’吧,我好像進入了畫里的世界。”銀龍村繡球花文化旅游節里,大朵的繡球花盛放于村民房前屋后,田園風光與繡球花海交相輝映,前來打卡拍照的游客絡繹不絕;村文化藝術節晚會上,千余名干部群眾歡聚一堂,群眾用自編自演的節目展現鄉村近幾年發生的巨變。鄉村充滿歡聲笑語,銀龍村正煥發勃勃生機。
串珠成鏈 實現業態互補
“其實村落大多大同小異,有特色產業和企業的村也有很多。我們之所以能實現這么快的經濟增長,是因為三家定位相同的企業改變了‘各自為政’的局面,選擇抱團發展。”湖南小頑國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雷勇表示,三家企業一討論,發現顧客群里最大交集是孩子,于是他們一拍即合,決定以滿足孩子需求為出發點,聯合推出親子游線路和產品,打出“遛娃季”招牌,實現業態互補,抱團發展。
去年,村集體公司也成立了,其整合三家領頭企業資源,發展“1+3+N”模式。據悉,三家企業中,小頑國親子農莊將傳統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體驗、戶外拓展運動、兒童牧場體驗、手工益智教育融于一體;新江生態園項目包含花卉苗木、綠色果蔬種植觀光、馬術訓練和網球、籃球、羽毛球培訓等;樸愿·博野有機農耕科普園致力于生態有機農業生產、銷售及優質農產品開發等。
“這些文旅資源就像散落的珠玉,我們要用錯落有致的方式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實現利用效率最大化。”雷勇說。2021年,銀龍村三家文旅企業入園人數23.8萬人次,去年增長到26.9萬人次。
落日余暉灑在新江生態園馬術學院的圍欄上,一個小男孩戀戀不舍地朝他的小伙伴——一匹小黑馬招手告別,“明天我再來看你!”不遠處的彩虹滑梯上,三三兩兩的小朋友笑鬧著從高處滑下,家人在周圍閑坐聊天,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回蕩在村子里。“現在天氣轉涼,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家庭選擇走進鄉村,呼吸清新空氣,享受親子時光。”村委委員易好如是說。
(祝林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