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濟南城往東,驅車一個多小時,就來到了位于章丘區的白云湖,青荷碧水,柳堤鶯啼,令人眼前一亮。
白云湖形成于漢代,長江水、黃河水、百脈泉水在這里匯集,因“溪谷縷注,眾水潴而為湖,白云英英出其中”,故得名。當地人都知道,這個歷史名湖幾經沉浮。
古時的白云湖,水質清澈,荷紅柳綠,百鳥翔集,引得文人雅士賦詩題詞,留下多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芳湖歷盡歡無盡,況可乘船望翠微”“攜朋訪蓮葉,浩浩何所之”“風來水面荷香遠,煙帶湖光樹色迷”……
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干旱少雨導致湖水幾近干涸。隨著淡水養殖開發,污水又排入湖中,水質遭到破壞。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期間,白云湖區域內水質個別指標超過劣Ⅴ類。沉重的生態欠賬,讓“白云水鄉”失去了往昔神采。
轉折從2012年開始。當年,白云湖獲批開展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建設;2017年至2018年,實施退漁還濕工程,對湖區周邊21個村莊1544個魚池進行全面清理、徹底清淤,濕地面積恢復到2.6萬余畝;2021年以來,章丘區堅決拆除湖區內15棟違規建筑,清運渣土垃圾近5000立方米,修復綠化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就近劃補調入質量相當的濕地面積42.38公頃,劃補后的濕地公園面積達到1627.5公頃。
從章丘區到濟南市,成立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湖區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齊抓共管的生態保護機制逐漸形成,生態環境保衛戰一次次打響,昔日涸澤終于舊貌換新顏——
水清了,鳥來了。黑水雞、棕背伯勞、翠鳥、白鷺、褐柳鶯、紅頭潛鴨、白頭鴨、震旦鴉雀、東方白鸛……珍稀鳥類頻頻現身,這個山東第三大湖泊再現“江北明珠”風采,千畝紅蓮、千畝蘆葦蕩,濕地率83.2%。
生態好,荷花香。沿著木棧道走向湖心,仿佛“誤入藕花深處”,荷葉田田,荷花亭亭,令人流連忘返。
依托一池青荷、一湖生態,章丘區正在做文旅融合發展文章。不久前,白云湖生態文化旅游節開幕,以“荷”為主題,農產品展銷、美食品鑒、書畫攝影展、荷韻文藝演出等系列活動如火如荼,吸引四面八方眾多游客。
春水初生,夏荷搖曳,秋日蘆葦,寒冬觀鳥……白云湖畔,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侯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