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流域的廓瓊崗日冰川徑流。受訪者供圖
她們的工作是,從0走到1,再從1走向100。
在集成電路研發領域,這或許意味著將一枚低功耗、小尺寸、高集成度的新型芯片投入生產線;在青藏高原,這或許意味著突破身體極限,去探明多源補給徑流演變機理;在浩瀚的宇宙中,又或許意味著中國人獨立自主完成的星載銣原子鐘,托起了“星辰之夢”。
不久前,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共同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召開,25位青年女科學家代表登臺領獎。她們身上閃耀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群體不斷求索的光芒,從她們的故事里可以讀到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的堅韌。
探尋未知世界的奧秘
崇山峻嶺間不為人知的生靈,大江大河里順水而下的泥沙,靠著貧瘠環境生存下來的古老微生物,無不是這顆藍色星球歷盡時光留下的珍貴痕跡。而它們能與當下產生連結與對話的“翻譯官”,正是穿梭于其間的科學家。
在美麗卻“脆弱”的青藏高原,張凡的行走延續了十幾年。如今,她仍努力地在一滴滴水、一粒粒沙里尋找氣候變化對江河源區影響的機理。
作為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人,這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的野外工作海拔從拉薩的3750米,逐步擴展到廓瓊崗日冰川末端的5500米,她從第一次到高原時“眼冒金星、失去知覺”,到現在一次次突破身體的極限,為的就是摸清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高原河流水沙過程日益莫測的變化。
“作為亞洲十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河流泥沙是關乎水土資源利用以及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也是關乎碳源碳匯、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因素。”張凡說,近70年來,黃河在不斷變清,但青藏高原上的河流卻在變濁,關注這些變化就是她的使命。
在艱苦的高原環境中布設監測設備,帶領研究小組常年開展高海拔定位監測,張凡和同事們在不懈努力中探明了“冰-雪-雨”多源補給徑流的演變機理,并逐步構建“徑流-泥沙-水質”綜合模型。青藏高原水沙及水環境的格局與形成機制逐漸明朗,而這意味著,水土資源利用與水環境保護的科學決策更有依據了。
不僅如此,這可能還是“救命”的發現。2018年10月,雅魯藏布江在大拐彎附近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堵江,回水不僅淹沒了岸邊的農田,還掀翻了上游的一座跨江大橋。災害發生后,青藏所十幾位應急科考隊成員奔赴現場,細致分析、迅速判斷出這次堵江是自然冰崩引起的,且有很大幾率會再次發生。兩周后,同一地點又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冰崩堵江事件。
“非常慶幸當地政府根據我們的評估報告對村民進行了及時疏散。”張凡說,“這件事也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們所從事的研究的意義。”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員劉娟也是此次“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獲獎者。她的研究通俗地講,就是要搞明白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怎樣在食物匱乏的天然環境里面靠“吃石頭”存活下來,要弄清楚不同環境中微生物怎樣利用礦物獲取能量、什么因素決定了微生物利用礦物的效率和程度、以及這種礦物-微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在環境演化和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微生物是地球環境里面隱藏的巨人,雖然通常只有1個微米大小,但數量龐大,對于地球環境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劉娟舉例,地下水中砷含量超標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危害,而地下水中的鐵氧化物礦物顆粒對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是砷遷移擴散的重要載體。因此,研究微生物和鐵氧化物礦物的相互作用機制有助于指導我們制定科學有效的措施對高砷地下水進行治理。
對科學家而言,她們向著宇宙與生命奧秘的最深處進發,但這份應對危險和困難的不懈堅持,也來自于對現實和未來的觀照。劉娟說:“今后的研究中,如果有合適的契機,我希望能夠把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進一步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切實為國家戰略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攀登科研高峰中實現自立自強
2000多年前,蔡倫以樹皮、麻頭、破布等為原料造出的紙給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帶來巨大影響。如今,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輕工學部黨委副書記、主任吉興香向另一道難題發起攻關:把廢料變成無毒、無污染的白紙。
用吉興香的話說,她研究的是一張白紙,更是一張“綠色”的紙。
“國與國直接實力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的競爭上,誰抓住核心技術,誰就能擁有未來。”吉興香說,她所在的生物基材料與綠色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要讓紙變白、變“綠”,其中一大難關就是設計和選擇合適的替代漂白劑或工藝。
經過不懈的技術攻關,吉興香團隊研發出含臭氧漂白的年產100萬噸超大規模短流程漂白技術體系,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木材化學漿漂白過程的綠色環保和節能減排。
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獲得此次“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吉興香介紹,一張潔白光滑的紙背后,少不了理論模型等基礎研究的支撐。目前,實驗室系統闡釋了生物-化學協同漂白與純化纖維的作用機制,提出了木質素增效溶出理論;構建了預處理過程中木質纖維素微觀結構變化與其各組分分離構效關系的數學模型。
在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的實驗室里,集成電路學院研究員黃芊芊同樣在做著扎牢基底的工作。不同的是,她需要創新理論,讓中國“芯”成為科技自立自強的“王牌”。
作為國內土生土長、北大自主培養的芯片領域青年領軍人才,黃芊芊 28 歲就被聘為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在教學授課的同時帶領團隊針對超低功耗集成電路關鍵核心技術展開攻關。
她形容,集成電路研究探索的是極其精致的微觀世界,“只有在微觀納米尺度上“巧奪天工”,才能為宏觀信息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大的“芯”動力”。
事實上,在微觀尺度上“巧奪天工”是不少科學家的常態。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肖淑敏十余年沉浸在納米光子學、光學超材料和等離子材料中,讓光電器件實現更小型化、多樣化、高效率的電磁波調控。
北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教授范淑琴15歲便一頭扎進數學的海洋中,之后又埋頭于鮮為人知的密碼領域,實現多項重大原始創新。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于曉在“分子”的世界中探索治療糖尿病的潛在藥物靶點,挖掘疾病藥物開發和治療的新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科技表述為必須堅持的“第一生產力”。投身高精尖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用不斷刷新的成果記錄詮釋科技自立自強。
“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相當美妙。”同范淑琴一樣,勇攀科研高峰,用“高新”成果解決尖端難題是科學家們共同的愿望。
用科研致敬科學家精神
多位獲獎女科學家都在采訪中提到,希望公眾在接觸到女性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及其個人的故事時,更多人能看到這個群體的閃光。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復合污染協同防控技術研究團隊此次獲得了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團隊負責人寧淼介紹,團隊專門集結了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各個專業背景的科研人才,包括自己在內 16 名成員均為女性,平均年齡 39 歲。“我們專長互補、老中青結合。”
大氣污染治理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做到精準預測、溯源與科學評估決策,勢必要集結大氣環境觀測、污染源清單編制、空氣質量模型開發、大氣污染治理工程、環境管理機制研究等各領域的優秀人才,才能滿足大氣復合污染防控的各方面技術需求。
寧淼還記得,2018年,在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研究編制的過程中,團隊所有人各司其職,有的負責開展全國大氣污染形勢的分析和評估,識別制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瓶頸問題;有的負責研究提出全國、重點區域和各省(區、市)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措施及治理工程項目清單;有的根據測算大氣污染治理投資需求;有的根據空氣質量模型預估空氣質量改善效果,優化調整治理任務措施,一起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夯實研究基礎、提供技術支持,為保衛這片藍天全力以赴。
“把團隊成員捏合成一個整體,才能形成合力。”她表示。
在中國導航衛星的研發工作中,這樣的合力更是必不可少。“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國導航衛星的強勁“心跳””,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星載高精度時頻技術團隊的目標。
15名團隊骨干成員中,有10名為女性,她們共同獲得此次第十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團隊負責人賀玉玲介紹,要讓衛星的“心臟”跳起來,還要跳得好,既需要應用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又需要借助電子學的技術方法,還需要考慮熱控、減振、真空、表面處理等工藝技術。
賀玉玲說,僅星載銣鐘的熱控這一環節,做模塊、部組件的同事要想盡辦法讓自己負責的那部分溫度敏感性更低;結構設計的同事絞盡腦汁優化布局,仔細設計各部分的溫控和熱阻;工藝人員反復試驗,給銣鐘鍍上“金罩子”,進一步降低銣鐘表面與周圍環境的熱輻射。
賀玉玲曾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到過,“中國人的時間不能掌握在外國人手里。”為了牢牢抓住“時間”,星載高精度時頻技術團隊的研究員們“特別認真,也特別較真”。賀玉玲解釋,“認真”說的是分配到手的任務,團隊成員哪怕到了下班時間,也要反復確認,確保每個環節不出任何問題;“較真”說的是所有的數據波動和疑點都得細細分析,反復驗證。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賀玉玲始終記著伴隨著北斗工程的建設而形成的“新時代北斗精神”。對她而言,這是團隊的指向標,也是她希望航天后輩傳承的力量。
如果向科學家問及未來,1000位科學家或許勾勒出1000幅發展藍圖,但立足當下,科學家們不約而同提到一個詞,“久久為功”。
今年也是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計劃25周年,主辦方希望未來與更多的中國女性相“手”相成。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尹希寧 記者 胡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