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麗榮和丈夫黃朝廣在觀察秧苗病蟲害。蔣雪林攝
中新網來賓5月29日電(記者 蔣雪林)“千百年來,我們年年想辦法讓土地增產增收,一年種好多趟,土地一直沒得休息,我們的土地非常疲憊了,應該讓她休息休息。”說這番話的,不是專家教授,而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三五鎮一位“女農人”,她就是來賓市興賓區百草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莫麗榮。
莫麗榮是一位只有初中學歷的“農人”。“我喜歡學習,喜歡對事物進行研究,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莫麗榮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因為莫麗榮愛學習,使她從一個傳統的農業人,變成了逐漸精通現代農業知識的“新農人”。莫麗榮說,傳統的農業種植,管理得散、雜、亂,農民在種植過程中,為讓農作物增產增收,一般都會施加肥料,土壤沒辦法完全吸收,長此以往,土地里就會殘留很多有害物質。要設法改良土壤,讓土地休養生息,農業產業才能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改良土壤有多種方法,在當地科技部門的支持下,我也在嘗試。對酸化了的土地,可采用撒石灰的方法來改良,也可以采用水旱輪作的方式,種完水稻后,可以改種玉米、黃豆,或者種點花生。”莫麗榮說,只有把土地改良好,才能種出高品質的大米。
在村里務農時,莫麗榮還擔任過村小學代課老師。結婚后,她和丈夫黃朝廣做起了生意,先后做過百貨批發、小型超市、餐飲、母嬰專賣店,每一樣生意都做得紅紅火火,莫麗榮也因此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女商人。
走出“農門”的莫麗榮,2018年調轉事業方向投身農業。“盡管我已經遠離農業多年,但我對農業一直懷有特殊的情懷,就是懷著這樣的初心,我才決定投資農業。”莫麗榮說。
莫麗榮轉行農業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是,在莫麗榮看來,深耕家鄉農業,亦大有可為。但涉足農業后,莫麗榮遭遇了一連串失敗。“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失敗后只有咬牙堅持,才能創造奇跡。一開始,創業雖然失敗了,但為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為我今天獲得的成功做好了鋪墊。”莫麗榮說。
轉機出現在2021年,莫麗榮從中草藥種植行業轉型水稻種植,她自己承包土地種植水稻,因為大規模種植水稻需要育秧廠,她投資建設了一個小型的育秧廠。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的水稻種植產業越做越大,她投資1000余萬元(人民幣,下同),創建占地200多畝的水稻產業園,今年她又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機中心的支持,建設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該產業中心包括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倉儲中心和大米加工中心,目前項目建設基建已全部完工,設備陸續安裝,預計今年6月份交付驗收。該項目完工后,莫麗榮將擁有水稻生產全產業鏈。
莫麗榮介紹,水稻產業園還開設種植戶培訓班,與興賓區農業農村局、農機中心及廣西大學合作,培育新農人。截至目前開展了2期培訓班,已經培訓了100多名種植戶。
“今年產業園預計育秧3萬畝左右。”莫麗榮說,她已擁有15臺大型插秧機,4臺無人機。在壯鄉的土地上,從南到北,都有她的插秧機隊為農戶提供服務的身影。
莫麗榮(左一)到田間給農戶指導觀察病蟲害。 黃少彥 攝
“以前我講我是種田的,人家會取笑我。我的理想是讓所有回來跟我一起種田的青年,做個體面的農民。所謂體面,就是人家問我是做什么的,我要大聲地講,我就是種田的,我是個種上千畝田,甚至是上萬畝田的新農人。”莫麗榮說。
莫麗榮表示,現代農業需要有技術有能力的年輕人參與。“受我的影響,我女兒大學畢業后,也留在我身邊,幫助我發展農業。”莫麗榮理想中的農業是,通過流轉土地,逐漸形成規模化管理,依靠大數據,最終實現智慧化管理。屆時,坐在辦公室里就能操控多個村的水田,管理成千上萬畝土地,只需通過屏幕上演示的數據,就能懂得秧苗什么時候要淋水,秧苗生了什么病,需要加什么肥,缺肥了沒有。種下去的水稻,什么時候需要施肥,什么時候需要殺蟲。
“我要讓年輕人自豪地說,‘我就是種田的。’種田有什么不好?我看種田就應該光榮。如果年輕人都不種田,糧食安全怎么保障?”莫麗榮說。(完)
(蔣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