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5月28日電 題:挪威籍外教數十載支教中國西部深山:與“山里娃”亦師亦友
作者 閆姣 王牧雨 李亞龍
“我在挪威慶祝節日,穿著當地傳統服裝?!狈祷嘏餐?,數十年在中國西部大山里支教的阿斯提(Astrid Ruud)仍通過社交平臺向中國朋友分享生活點滴,猶如一根紐帶,一頭系著挪威,另一頭牽著中國。
圖為4月4日,阿斯提在甘肅蘭州一電梯內與中國朋友們道別。 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67歲的阿斯提于今年正式退休,距離她第一次來中國已過去了30年。今年前4個月,她一一拜訪了中國的朋友,與他們道別,并相約下次再見。
“隨著中國愈加開放,我們獲得了更多信息,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便來到中國工作?!卑⑺固?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她起初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支教,后來的14年分別在甘肅省大山里的隴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
圖為4月4日,阿斯提參觀甘肅蘭州中山橋。 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英語教師”是阿斯提最重要的標簽之一,她教授英語,也培訓英語骨干老師。工作幾乎占據了她所有時間,她堅持“差異化教學”理念,讓許多“山里娃”受益。
對很多學子而言,阿斯提是老師,是朋友,更是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畢業于隴南市宕昌一中的盧振興,與阿斯提相識已有12載。他將阿斯提教的英語學習法遷移到其他學科,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在后來的學習深造與生活中,他變得更加自信,用國際化語言和視野獲得了更多跨國友誼。
圖為4月4日,甘肅蘭州,阿斯提在公交車上通過社交平臺分享在中國的所見所聞。 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像多數大山里的孩子,來自農村的盧振興直至初中才接觸英語。他回憶道,“我高中每周都會找她聊天,她倡導通過游戲、話劇、歌曲、英語角等方式把英語用起來,那時候英語達到非常好的水平?!?/p>
“印象深刻的是她用書信,搭建起我們和同齡挪威學子交流的橋梁。”盧振興說,從往來信件的照片和字眼中,他了解到更多西方國家的人文自然、歷史文化,“她像給了我們一雙‘眼’,從閉塞的大山探到了海外的世界。”
圖為4月4日,阿斯提在甘肅蘭州黃河風情線向看望她的學生盧振興講述甘肅多年來的變化。 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如今,阿斯提曾經的學生遍布各行各業,甚至在她的幫助和影響下,有學子前往海外深造。她和學生通過手機保持聯系,并時不時幫他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英語難題。由于敬業認真,樂于奉獻,她于2017年被甘肅省政府授予“敦煌獎”,該獎是甘肅為表彰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
阿斯提身量不高,滿頭銀發,戴著眼鏡,穿著總是優雅得體,旁人親切稱她為“阿老師”。她喜歡用小物件裝扮自己,也樂意用收集來的鞋墊、剪紙、皮影等具有甘肅文化底蘊的老物件點綴住所。
圖為4月4日,阿斯提在甘肅蘭州黃河橋梁博物館講述自己曾經走過的地方。 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通過當地的婚禮、葬禮、孩子百日等等,我學到很多傳統文化的知識。”阿斯提了解甘肅文化,也向海外的家人介紹甘肅新鮮事物,同時也帶挪威的親朋好友來甘肅體驗當地風土人情。
最近6年來,阿斯提在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從事教師培訓工作。
今年2月,挪威駐華大使館發布消息稱,阿斯提老師是挪威和中國人文交流的優秀范例,多年來她與成百上千的中國學生分享了她的能力和人文品質。(完)
(閆姣 王牧雨 李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