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4月26日長沙訊 記者從湖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守護好一江碧水”專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長江流域重要生態保護大省的湖南,五年來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為保護長江母親河積極貢獻了湖南力量。
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2022年,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提升至98.6%,比2017年提升10.3%,排名全國前列、中部省份第1位;湘資沅澧四水及長江干流湖南段省考斷面水質連續3年全部達到或優于II類。
水生態狀況持續好轉。全省濕地保護率穩定在72%以上,洞庭湖(含長江湖南段)水域2021年監測到的水生生物種類較2018年增加近30種,越冬候鳥數量超過37.83萬只,江豚、麋鹿穩定棲息達到162和230余頭。
群眾環境滿意度不斷提升。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公眾滿意度”連續三年提升,2018年以來未發生重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群眾環境獲得感不斷增強。
湖南高位謀劃推動,堅決扛起“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責任。省委、省政府將污染防治攻堅戰納入對市州黨委和政府政治巡視及績效評估、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等工作中,將飲用水水源保護等工作納入“十大民生實事”,實現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市州全覆蓋,層層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
注重上下聯動,廣泛凝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合力。構建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強化“三線一單”硬約束。積極推動生態創建,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軌道交通等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22個重點產業集群(產業鏈)。
統籌“三水共治”,強化水環境治理、強化水資源保障、強化水生態修復。截至2022年底,全省實現城鎮、鄉鎮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全覆蓋,所有縣市區全部啟動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143家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全部配套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大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工作力度。全面落實“十年禁漁”,加大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江豚等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力度。
科學精準施治,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標志性戰役。2022年,洞庭湖總磷濃度下降為0.06毫克/升,比2018年下降15%,西洞庭湖水質連續2年達到III類,南洞庭湖突破性達到III類。109個縣市區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施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40余個。持續推進郴州三十六灣、婁底錫礦山、花垣“錳三角”等重點區域綜合整治和湘江流域鉈、資江流域銻專項整治。
突出問題導向,著力消除生態環境風險隱患。出臺加強枯水期、汛期(高溫期)生態環境管理的意見,開展防范化解重大環境風險隱患“利劍”行動。2022年4月以來,6896個風險隱患問題完成整改或實現風險降級。
夯實支撐保障,加快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53項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流域生態補償覆蓋全省“一湖四水”,在全國率先推進產業園區環境信用評價。頒布實施《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制定發布《湖南省水產養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地方排放標準。(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馮志偉 朱友芳 | 范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