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今年,多地發布綠色、文明祭掃倡議,記者發現,多地陵園也組織綠色祭掃儀式,一方面增加百姓祭掃的儀式感,同時樹立良好的祭掃理念。
多地推出共祭儀式
表達思念的方式有很多,一場頗有儀式感的祭掃儀式,既綠色環保又能表達親屬的哀思。
今年清明節前,蘭州一家陵園推出百姓共祭儀式,在主持人和禮儀師的引導下讓百姓的祭掃更有儀式感。
安徽合肥推出“人文共祭·愛傳萬家”清明共祭活動,以“思念有聲·筆墨抒情”為創新點,融入點燭祈福、集體吟唱、書寫懸掛心愿卡片等環節,宣揚相親相愛、向上向善思想,倡導厚養薄葬理念,傳承傳統祭祀文化,同時為了便民,設立三個追思角,秉承公益屬性,市民可免費參與。
河南鄭州鄭東新區海馬公園社區設立追思角。追思角現場,有禮儀人員進行指導和服務,并提供鮮花祭祀、網絡祭祀、朗誦祭文等多種文明祭掃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多樣化的祭掃選擇。
代客祭掃 云上寄哀思
針對有些家屬身處外地無法來到現場掃墓的情況,很多陵園還推出代客祭掃服務。記者在蘭州一家陵園了解到,從3月下旬起,代客祭掃的預約家屬絡繹不絕。
逝者家屬將想說的話發過來,陵園禮儀師代替家屬準備祭品、代讀家書、代替家屬祭掃。
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禮儀師成為連接思念的重要紐帶。有些家書可能很短,有些可能只是嘮嘮家常,一些客人經歷結婚、就業,會委托他們在祭掃時表達,他們都會盡力滿足。
禮儀師代客祭掃時,一般會兩人搭檔,其中一人祭掃,另一人錄像或直播,在現場替家屬說出那些想說的話,并錄視頻發給家屬,或者向家屬現場直播。
節地樹葬 樹立安葬新風尚
不少地方的民眾習慣在清明節前將逝者落葬。
為了倡導和樹立節地生態安葬新風尚,4月1日,河南鄭州舉辦了第十六屆公益生態樹葬活動。這類生態樹葬是一種文明環保的殯葬方式,使用可降解骨灰盒,不立石碑,不留姓名,節約土地,既實現了入土為安,又能保護環境,更寓意將生命和樹木融為一體,使生命得到延續和升華。
追思儀式現場
據了解,鄭州市自2008年舉辦首屆公益樹葬活動以來,已經連續16年舉行公益生態樹葬活動,樹立節地生態安葬新風尚。今年活動當天共有142個家庭參加,安放親人骨灰184盒。
活動現場以詩歌朗誦《生命在綠色中永恒》致敬樹葬先行者,家屬代表共同見證這場溫馨莊嚴之禮,通過星燈祈福、心愿卡寄思念等形式完成和逝者的告別。
(王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