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3月16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李承夏)今天,記者從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召開的“三分地養活一個人”糧食高產綠色優質科技創新工程(以下簡稱“三一工程”)工作會議上獲悉,2022年我省在33個縣市區示范基地開展了5種模式、3種作物、多個學科的協作攻關,“三一工程”項目核心示范片面積達6.7萬畝,輻射推廣面積達到201.5萬畝,大面積推廣應用畝增產102.6公斤,累計增產糧食20.7萬噸,新增直接經濟效益4.2億元,核心示范片較非項目區每畝平均增效376.7元。
2022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精心組織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水稻所等4個協作單位和長沙、醴陵、岳陽等33個示范基地縣協同攻關,開展了“雙季優質超級雜交稻”“一季超級雜交稻+再生稻”“超級雜交中稻+馬鈴薯”“春玉米+一季優質超級雜交晚稻”“優質超級雜交稻+養殖(魚蝦等)”5種以水稻為核心的糧食種、養模式規?;痉叮朔艘咔榉磸?、極端災害天氣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持續鞏固了項目第一階段的成果,全面完成了本年度的目標任務。
同時,項目團隊聚焦雜交稻、馬鈴薯、玉米等作物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選育了系列高產綠色優質品種。以鎘低積累水稻“蓮兩優1號”(低鎘臻兩優8612)、“西子3號”、“DY3號”等為代表的系列高產綠色優質新品種取得重大進展,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其中,“蓮兩優1號”作為“三一工程”重大品種進入大面積推廣應用階段。
同樣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創新集成了再生稻“六適三高”栽培技術體系,實現再生稻生產農藝與農機的有機結合,頭季機收的直行壓損率由原來的47%降至21%,大幅提高了再生季的產量和效益。形成再生稻栽培系列標準,經全國農技中心和國家品審委以及部省相關專家評議,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并建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列為主推技術。該技術2022年在汨羅、赫山、醴陵等8個基地開展核心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別是汨羅市再生季單產和周年畝產均創造我省歷史最高紀錄。在雜交稻機械化制種與大面積制種方面取得了技術新突破。研創了小粒母本與大粒父本混播混收全程機械化、“爽S”系列大穗大粒型兩項綜合高產制種技術,使我國雜交水稻制種步入超高產制種新時代。
去年,超級雜交稻高產示范攻關再創水稻新的高產紀錄。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衡南基地的“柒兩優785”進行現場測產驗收,雙季早稻畝產達686.9公斤,創造該基地早稻高產紀錄;一季稻畝產1200公斤攻關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的“卓兩優1126”百畝攻關示范田實測平均畝產量為1132.2公斤,創造了四川省水稻單季畝產最高紀錄,在云南多點小面積示范畝產突破1200公斤,該品種被列入國家2022年主推品種;汨羅市1050畝再生稻示范基地再生季539.0公斤,周年畝產達1304.3公斤,分別創造我省歷史最高紀錄。同時,研創了周年生產新模式,順應糧食生產發展新形勢,多措并舉提高糧食產量、夯實糧食生產發展基礎。在邵東、宜章基地開展了“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一季優質超級雜交晚稻”新模式研究,在南縣基地探索開展了“優質超級雜交稻+再生稻+小龍蝦”新模式研究,均取得了穩糧增效的良好效果。
目前,湖南省農科院與省財政廳、省科技廳、農業農村廳共同建立長效科研服務產業發展的聯動機制,加快落實項目整合實施、聯動推進要求。據介紹,2023年我省將以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突破科研與生產銜接不緊密、資源環境約束等關鍵技術瓶頸,加快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開放創新。以“三一工程”為載體,努力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糧食產能、轉化為綠色發展。現已將2023年“三一工程”目標任務分解到33個縣,落實到具體責任人,省一級建立87人(其中高級職稱60人、博士42人)專家服務團隊,3月初奔赴生產一線,計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萬人次,打贏春耕生產第一仗。
(周陽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