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3月6日電(記者 趙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黨委書記馮杰鴻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鸺⑿l星等領域商業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逐步發展壯大,誕生了一批“獨角獸”企業,產生了諸如快舟火箭、谷神星火箭、吉林一號遙感星座等商業航天明星產品。商業航天業態也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產業涵蓋火箭衛星研制制造、衛星運營及應用、地面設備制造與服務等多個領域。
同時,相比傳統液體火箭,固體運載火箭具備低成本、高可靠、響應快等差異化特色,“十四五”以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技術和產品取得了多項突破,打通了超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發能力,低成本批量化研產能力穩步提升,商業發射服務不斷成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商業航天是技術迭代快、經濟效益高、帶動作用強的新業態產業,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
不過,馮杰鴻指出,目前美國仍然走在世界商業航天前列,涌現出以SpaceX為典型代表的全球領軍企業,引領了世界衛星、飛船、火箭等全產業鏈發展。與此相對的,我國在軌衛星數量多、衛星數據資源豐富但缺少“通導遙”一體化數據管理與應用推進機制,衛星數據應用嚴重不足,缺少相應領域的領軍企業。
為此,馮杰鴻建議,我國應打造商業航天龍頭和旗艦企業。制定務實、管用舉措,在政策、技術、資金、人才及航天技術成果轉化、政府采購、融資上市等各方面支持具有技術優勢、質量管控優勢和國企央企背景的優質商業航天企業快速成長,將其打造成龍頭和旗艦企業,引領和帶動我國商業航天全產業鏈發展。
同時,搭建通導遙一體化衛星數據應用服務平臺,支持領軍企業發展、平臺化。統籌衛星數據應用市場,制定衛星應用、數據應用行業標準,打造開放化平臺架構,建設經濟、實用、包容、柔性、便捷、安全的通導遙一體化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建立衛星應用產、學、研、用一體機制,推動衛星應用向市場化、大眾化、產業化、規?;l展。
馮杰鴻認為,在頂層設計、戰略統籌、政策立法等對商業航天具有重要影響的領域,我國同美國等航天強國也還存在一定差距。
據介紹,美國商業航天于20世紀80年代逐漸起步,當時迫切的國家安全需求推動了產業的蓬勃發展。美國頒布《商業航天發射法案》等多項法案來支持并規范商業航天發展,完備的空間立法為商業航天活動提供了法律保障。
為此,馮杰鴻建議,我國應推動建立市場主導的商業航天健康可持續發展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商業航天和國家航天統一規劃、協同分工、角色互補,共同支撐航天強國建設。加快航天法的立法進程,健全政策體系,順暢體制機制,明晰和確定商業航天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鼓勵和引導商業航天健康有序發展。
同時,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和容錯糾錯機制,允許失敗失誤,激發企業創新激情和活力。優化商業航天資源配置,推進市場化改革,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統籌商業航天經濟性和應用性,大力推動航天商業化發展。適度放寬頻率資源管控等行政許可,支持低軌物聯網等衛星星座建設,在全球頻率資源和空間軌道資源爭奪中避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