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張隕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表示,中歐雙方彼此不構成地緣戰略威脅,應努力消除分歧和偏見。
他指出:“中國軍艦不會開到歐洲去‘秀肌肉’,個別歐洲國家追隨美國‘印太戰略’、把軍艦開到中國家門口,是將矛頭指向中國。”
盧沙野在就中歐關系、中美歐互動以及中法關系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指出:“中美歐關系的關鍵變量是美國。”
針對歐洲有些政客和學者主張經濟上對華“脫鉤”、安全上把中國視作戰略對手,他指出,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方總是懷著善意并愿意盡最大努力搞好中歐關系”。
盧沙野說,中歐同為世界重要經濟體,戰略自主意識強,都希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雙方應消除分歧、不遺余力打消偏見。
歐洲議會于2021年凍結批準《中歐投資協定》。他表示,希望《協定》能早日獲批、生效,破除貿易壁壘,一定程度上對沖近兩年來歐盟和部分歐洲國家對華貿易保護政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同時,他希望中歐雙方能盡可能推動關系改善,推進包括中歐領導人峰會在內的下一階段高層交往。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已一年多,盧沙野表示,危機對歐洲戰略自主打擊很大,加強了歐洲對美戰略依賴。
“美方接連切斷歐洲同俄羅斯的經貿、能源聯系,軍事安全上給歐洲樹立了一個‘敵人’;而歐洲因為失去廉價能源、美國國內立法等原因,制造業等大規模遷往美國,戰略自主的根基被掏空。”
關于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盧沙野認為,不將俄羅斯納入,框架則無從談起,只會形成俄歐集團對抗的局面。
談到中法雙邊關系,盧沙野表示,近幾年中法關系在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中發展的相對比較好,得益于其戰略性、穩定性和互利性。
“兩國都是世界大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都是核大國,這就決定了兩國關系不會輕易因為國際形勢局勢的變動而出現大的變化。”
他指出,新冠全球疫情爆發三年以來,中法關系保持穩定發展勢頭得益于兩國元首的戰略引領。“習近平主席和馬克龍總統保持了頻密的溝通,為兩國關系發展把舵定向。”
據法國媒體報道,馬克龍總統在2月公開活動中表示希望近期訪華。
盧沙野表示注意到馬克龍總統相關表態,希望中法雙方共同策劃、籌備好下一階段的高層交往。
他指出,中國去年底對疫情防控政策進行重大的優化調整,對外交往與合作迅速重啟,中法關系也不例外。
他表示,如果馬克龍總統訪華能夠實現,中法應抓緊落實兩國元首新達成的一系列共識。“雙方應以時不我待的精神重啟戰略、財金、人文三大高級別對話機制。這三大機制基本涵蓋兩國交流各個主要領域,雙方可以在三大機制平臺上做很多事情。”
明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盧大使表示雙方應盡快行動起來,辦好相關紀念活動。
談到雙邊務實合作具體領域,盧沙野表示,在文化旅游領域,兩國在演藝、博物館、展會等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法國有望列入國內第二批出境游試點開放國家名單。
“這樣會有大批中國游客重返法國,法國旅游業界也早就熱切期盼中國游客的回歸。”
在農業食品領域,他強調雙方市場彼此有需求,應當雙向、互利互惠地談。
他說:“法國已是歐盟對華農產品出口第一大國,還希望向中國出口更多的豬肉、牛肉和家禽,而中國則有一些農產品就無法出口至法國,比如北京烤鴨所用填鴨。”
他表示,在航空領域中法雙方合作空間很大,彼此都有需求。在醫療衛生合作領域,雙方目前積極性很高,可延續并拓展新發傳染病防治、科研人員培訓方面的合作。
圍繞兩國在多邊事務中的協調配合,盧沙野強調,兩國在聯合國、G20等多邊框架下的合作應“盡可能擱置分歧,積累共識,攜手形成合力,取得進展”。
“兩國都主張維護多邊主義,維護聯合國權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法。雙方雖然表述不同,但從根本上都是講法治的。”
“雙方在政治色彩較弱的全球治理領域共同語言更多,包括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全球糧食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合作、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等領域。”
針對全球治理領域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近年來西方有一種論調指責問題是由中國造成的,是中國設下了“債務陷阱”。
結合秦剛外長3月2日在G20外長會的表態,盧沙野表示:“發展中國家所欠債務更多來源于多邊機構和西方商業債權人。”
“而且,過去一年里美西方都在大幅度加息,美元升值,歐元相對于發展中國家貨幣也升值,無形中加重了償債負擔,加劇了這些國家的債務危機。”
盧沙野強調:“中法在多邊事務中能合作的領域要盡可能多合作,有分歧的地方可以擱置分歧,而不要強人所難,多積累合作成果和共識,能使雙方關系呈現出更多的積極面,同時也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全球治理發揮好作為世界大國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