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中央事權下放財權上收,地方政府可支配的財政資源驟減,所承擔的事務不減反增,但土地的有效支配權和收益被留給了地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農地要轉為建設用地,必須先經過征地變為國有土地,然后才可以用于發展工商業或建造住宅。這就確立了地方政府對土地建設的壟斷權力。地方政府通過巨額的土地使用權轉讓收入以及與土地使用和開發相關的稅收收入發展地方經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土地轉讓雖然能帶來收入,但地方政府也要負擔相關支出,包括征地拆遷補償和“七通一平”等基礎性土地開發支出。圍繞“土地”的整個產業鏈可以概括為:上游是原貌土地;中游是由拆遷、“七通一平”以及招投標、土建安裝等基建產業鏈構成;下游又可稱為“家”產業鏈,包括裝修裝飾及其后諸如商業、企業等的入駐,在拉動就業的同時也提高了稅收收入,進而促進“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的繁榮。自2001年所得稅改革后,城市發展轉向“工業化與城市化”齊頭并進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工業用地價格低廉,招商引資;另一方面商住用地供給受到限制,地價不斷攀升,地方政府從中賺取壟斷利潤。商住用地雖然面積上只占出讓土地的一半,但貢獻了幾乎所有的土地使用轉讓收入。因此“土地財政”的實質是“房地產財政”,“土地經濟”也即“地產經濟”?!耙缘匾Y”促成了開發商大量進入土地市場,使得“地產經濟”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選擇。2003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供給端的開發商和需求端的居民或社會團體同時釋放生產力與潛能,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從拆遷至建安工程、從裝修裝飾至各色家居采購使得整個產業鏈在中國經濟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的經濟發展圍繞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充分釋放了生產力,使得我國經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驅動了城市化進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其發展空間不斷變小,人口紅利帶來的規模效應開始遞減,傳統的土地要素、資本要素對于經濟的邊際促進作用已經越來越小,在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下,結合新時代的發展特點,需要以技術和數據為主的要素在經濟發展中擔當重任,依托數字技術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從依賴土地、資本的發展模式向以數據為核心的數字經濟轉變。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對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5項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出綱領性的意見,在此文件中,數據首次作為生產要素出現在政府相關文件中。之后,一大批發展數字經濟的相關政策陸續出臺。2022年12月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建立公共數據、個人數據、企業數據三類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制度,并創造性地提出了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等分支的產品運行。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數據產業鏈主要包括數據發現、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三個環節。當下數據產業鏈有不亞于過去地產產業鏈的規模,從上游數據發現到中游數據處理到下游數據分析,原貌數據、數據湖、數據清洗、隱私計算、確權交易、算法分析、智能應用等產業鏈環節正處于從0到1、從1到∞的過程。上游數據發現為后續環節提供原始數據信息。我國人口眾多,數字資源數量居全球前列,這是我國發展數字經濟比較占優勢的地方。與過去“地產經濟”的上游產業鏈類似,遵循“周期”定價邏輯,可以借鑒以往的發展經驗。中游數據處理對數據進行采集、標注后提供基礎數據服務,是我國發展相對薄弱的部分。目前,澳洲數據標注巨頭Appen是中游企業中的成功代表,依靠提供對海量數據進行標注的服務,達到了全球寡頭水平。諸如此類數據交易平臺相當于“地產經濟”模式下的開發商,可借由“數字經濟”發展大勢的東風,利用上游產業鏈優勢,并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實現自身的發展。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資源為全體人民所共有,中游產業鏈中企業的發展也有助于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和共同富裕。上、中游是此次數字經濟發力的端口。下游數據分析產業鏈進行算法技術和研發,是數字經濟發展中科技屬性最高的部分。最近資本市場火熱的ChatGPT就是該領域較為成功的案例。未來,這類數據產品的問世,將增加信息的可獲得性和公平性,開拓新的消費市場,拉動新的消費點和增長點。數字經濟的發展是從資源-資產-資本的探索,是擺脫土地財政、以數據為抓手的新一輪經濟革命。
根據國家統計局在《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中對數字經濟的定義,我國數字經濟行業主要包括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和數字化效率提升業五大類。從投資端分析,數字經濟發展可分成5G網絡建設及其應用、重量級數字消費、數字生產、數據交易、數字治理五部分。2020年中國5G建設開始進入高峰期,標準、終端、芯片等全方位推進,應用與生態從基礎的網絡連接服務演進為新入口(智能管道)、新平臺(萬物互聯)、新內容(數字化服務)、新模式。近兩年數字經濟發展主要集中于重量級數字消費、數字生產和數字治理部分,數字產品開始廣泛進入大眾的衣食住行,數字能源對能源行業提升效率做出貢獻。2022年年底數據交易開始成為重點,將數據作為要素進行流轉流通,使數據在GDP當中形成更大規模的貢獻,從而更好發揮數據的作用。從數字經濟時代的“衣食住行”分析,突破口包括可穿戴設備、元宇宙、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公路等。例如,我國在浙江建成的第一條支持自動駕駛技術運用的“智慧高速”杭紹甬高速公路,將全面支持自動駕駛、自由流收費、電動車持久續航等。通過構建人車路協同綜合感知體系,將實現路網綜合運行監測與預警系統實現自由流收費。超級高速公路近期的目標是通過太陽能發電、路面光伏發電,插電式充電樁電量的補充,為電動車提供充電服務。遠期的目標是實現移動式的無線充電,一邊開車一邊充電不再是夢想。
2022年至今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加速期,數據交易、數據分類、數據入表成為重塑全行業的重要舉措。數據交易方面,為促進其發展,近年多個省市級數據交易中心先后成立,其中上海數據交易中心已于2021年11月升級為上海數據交易所,并首次提出了“數商”概念,引發市場熱議。同時,產業端數據分類升級,按照數據對國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個人、組織合法權益的影響和重要程度,分為一般數據、重要數據、核心數據,對于非重要的一般數據可以依法自由流動,充分釋放數據價值。數據入表方面,國家財政部在2022年財政部46號文中明確了數據資產入表的要求,對于未來的數據資產,對于符合條件的數據資源,內部使用確認為無形資產,外部交易確認為存貨。2022年以來,諸多新政策或規定陸續發布,包括數據要素、數據確權、政務大數據、中國特色估值、國資云、金稅四期等。各項政策文件均已對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建立健全數據交易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各方力量推動下,數據交易藍海效應明顯,個人、創業公司、政企單位等多角度均能在其中找到明確定位。可以說,從頂層設計到社會環境,數字經濟時代已然到來。從土地經濟到數字經濟,是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