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新冠疫情反復等因素疊加影響,全球不確定性風險增長,主要風險資產均受到負面沖擊。而黃金憑借極具韌性的表現,持續受到包括各國央行、主權基金、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和增持,其中各國央行的年凈購金量更是創下了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各國央行黃金凈購買量為399.3噸,是2021年同期4倍以上,更創出了單季度購買量的歷史紀錄。與第一季度的87.7噸、第二季度的186噸相比,黃金凈購買量逐漸增加,前三個季度的累計凈購買量已超過自1967年有統計數據以來單年最大凈購買量。
全球央行避險情緒明顯
2022年2月,俄烏沖突升級導致全球大宗商品供給端收縮,推動了以原油、煤炭為代表的能源價格上漲,如布特倫原油期價最高達每桶139美元。其次,全球糧食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沖擊,全球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大豆、玉米等的價格快速沖高。
與此同時,通脹持續“高燒不退”,美聯儲等多國央行祭出加息舉措緊急“救火”。多國央行緊隨其后開始縮緊貨幣政策。英國央行當前利率已升至2008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歐洲央行自2022年7月以來已累計加息250個基點,創下有史以來最快紀錄。
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各國央行的避險情緒十分明顯,而黃金則是各大央行一致公認的最佳避險資產之一。
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稱,土耳其為2022年黃金最大買家,僅2022年第三季度就購入31噸黃金,黃金儲備增加到489噸。排在第二的是烏茲別克斯坦央行,2022年第三季度購買了26噸。排在第三的是卡塔爾央行,2022年7月購買了15噸黃金,是該行有數據統計以來最大的月度購買量。印度央行也在2022年第三季度購買了17噸黃金,黃金儲備達到785噸。在中國方面,官方黃金外匯儲備為1948噸,并至少3年儲備額保持不變。該儲備額位列全球第6位,遠低于位于首位美國的8133噸以及第二位德國的3355噸。然而,根據瑞士聯邦海關的數據可知,中國在2022年7月從瑞士進口黃金80多噸,創下5年新高。
“囤金避險”原因多元
歸納起來,各國央行積極“囤金”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全球疫情、美元加息、區域沖突不斷,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加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全球疫情影響。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疫情持續發展,毒株不斷進化,使得新冠病毒的免疫逃逸率直線上升,極大增加了反復感染風險,進而令供給側的產出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目前全球經濟處于下行的低迷期,失業率增加、消費減少、物價不斷上漲,緩慢推動著通脹。因此,在全球市場信心不足的當下,黃金發揮著避險功能,各國央行積極“囤金”顯得合情合理。
美聯儲貨幣政策。隨著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緊縮,長短端美債收益率皆上漲,美債價格則大幅回落,各國央行持有的美債資產大幅縮水。同時,貨幣緊縮政策也助漲美指,加劇了外圍國家本幣貶值、通脹飆升以及資金外流的壓力。為穩定本國匯率、抑制輸入性通脹,及維護國內金融市場穩定,“囤金”避險成為各國央行的必然選擇。
區域沖突不斷。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美元卻頻頻被美國“武器化”,導致了各國對美元信心的下降。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大肆凍結俄羅斯的美元外匯儲備。為大力打擊俄羅斯經濟,美國等西方國家將莫斯科踢出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這些將美元“武器化”的舉措,使全球產生了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公平性與可持續性的懷疑。從另一維度解釋,各國“囤金”行為有助于應對美元信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