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湖南地方立法新時代答卷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綜述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陳奕樊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本屆以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制定、修改省本級地方性法規67件,打包修改法規110件,廢止法規15件,審查指導設區的市、自治州制定地方性法規121件……
五年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不斷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科學立法工作格局,推動法治湖南建設行穩致遠,書寫了湖南地方立法新時代答卷。
堅持立法“在矛盾的焦點上砍一刀”
1月1日,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若干規定正式實施。若干規定明確提出城市現狀建設用地范圍內不得新建居民自建房、新建居民自建房一般不得超過三層、每戶居民自建房經營業態一般不得超過三種等規定,為防范和化解居民自建房安全風險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長沙市望城區“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后,省人大常委會迅速啟動若干規定的制定,扛起地方人大在保障安全發展中的責任,采取“小快靈”立法方式,圍繞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問題進行立法。
五年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立足人大自身職責定位,堅持立法“在矛盾的焦點上砍一刀”,切實把“黨言黨語”轉化為“法言法語”。
扛牢“守護好一江碧水”的責任擔當,出臺洞庭湖保護條例、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等,織密織牢長江保護的“法網”。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出臺高新技術發展條例、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等,以法治方式助推湖南加快邁向科技強省;制定自貿區條例,推動發揮自貿區“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作用……
如何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好回應群眾訴求和呼聲?
改變現場救護中“不會救、不便救、不敢救”的現狀,敢于“吃螃蟹”,在全國率先為“現場救護”單獨立法;制定學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預防和處理條例,呵護孩子,切實保障學生人身安全;修改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建設條例,直擊入學、入園難點、痛點、堵點;制定實施慈善法若干規定,用法治守護中華民族樂善好施、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破解“生不起”“養不起”難題……一部部法規情系民生冷暖,著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于立法工作全過程
2022年1月19日下午,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實施辦法的出臺是湖南立法工作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主體作用的一個縮影。
“代表通過參加大會審議和表決,直接參與行使立法權,做到‘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省人大法制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五年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理念,讓立法工作每個環節都成為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生動實踐,讓每一部法規都滿載民意、匯聚民智。
建立“全過程”“兩納入”機制,為確保代表參與立法提供制度保障。近年來,立項論證全程都有省人大代表參與;所有法規起草工作專班,均吸納人大代表參與;所有法規草案均征求相關專業領域代表意見,重要法規草案征求全體代表意見;每次省人大常委會均邀請3名全國人大代表、15名省人大代表列席會議,參與各項法規案審議。
建好“連心橋”“直通車”,加強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豐富民主立法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先后出臺立法工作基層聯系點制度和加強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基層聯系點建設的意見。建立9個省級立法工作基層聯系點,帶動市州建立128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充分發揮“民意直通車”作用,共對60余件國家法律、地方性法規草案提出了1500余條意見和建議,推動立法工作更接地氣、更合民意。
借助“外腦”,引進“智囊”,建好立法咨詢專家庫。專家庫共有專家59人,專業功底扎實,涵蓋各行各業,為立法起草和修改打開了思路、貢獻了智慧。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拓寬社會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制定過程中,篩選出65件建議項目在湖南人大網等平臺進行公開投票,讓公眾做“選擇題”。
敞開大門,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五年來,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真正使一部部法規更接“地氣”、盛滿民意,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
(陳奕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