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平坦的道路、整潔的環境、齊全的設施、嶄新的生態宜居房,搬進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南陽鎮楊集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新家的尹海燕,笑容一直掛在臉上。
而僅在今年,隴南全市有4100多戶1.6萬多名深居山中的“尹海燕”,依靠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搬”來了好日子,“搬”進了幸福里,開啟了新生活。在尹海燕看來,“搬”,是安居樂業的需要。在隴南市看來,“搬”,是深謀遠計的選擇,旨在保護生態、助推經濟發展,但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群眾擺脫環境束縛,搭建安全屏障,讓群眾更好地安居樂業。正是基于此,隴南立足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實際,搶抓重大機遇,確立了“以進城入鎮為主”的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模式,確立了“12345”的總體工作思路,開啟了搬遷路,打響了攻堅戰,讓每戶群眾“應搬盡搬、不落一戶”。
“搬”,深謀遠計的隴南選擇
曾經的地質災害給宕昌縣南陽鎮楊集村以及楊集村所在的這座大山留下了“累累傷痕”,楊集村也被確定為地質災害隱患點。而在隴南,全市有6700多個地質災害隱患點。
眾所周知,隴南被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寶貝的復雜地帶”,既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區,也是
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防治的重點區。
▲宕昌縣沙灣鎮集中安置點。
生態環境良好,是隴南最具戰略性的優勢,但境內地理構造復雜,災害多發頻發,又是隴南面臨的發展難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尤為重要,責任更是重大。面對危機與挑戰并存的環境,隴南搶抓機遇,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守住好生態的同時,對人民群眾負責,對長遠發展負責。“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是黨中央關心支持的大事要事,是省委、省政府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體實踐,是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是著眼長遠、造福群眾的重大民生工程。全市各級各相關部門要做好統籌工作,算好‘安全賬’‘長遠賬’‘民生賬’‘環境賬’和‘經濟賬’,扎實高效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在成縣城關鎮南壩安置區,在武都區外納鎮宗家壩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市委書記張柯兵明確要求。政策既定不歇腳,持續發力再出發。隴南堅持“尊重民意、尊重規律”“應搬盡搬、不落一戶”的原則,建立了市縣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全市上下“一盤棋”的責任體系,確立了“以進城入鎮為主”的搬遷模式,以更大力度打好生態地質災害搬遷攻堅戰,力爭讓群眾一次搬到位、不再受折騰。
▲康縣城關鎮孫家院安置點。
隴南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縣域經濟發展統籌起來,因地制宜,謀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規劃建設現代化集中安置小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村……在全市規劃建設城鎮安置點13個、鄉村振興安置點4個、園區安置點17個,擬搬遷1.46萬戶5.73萬人。
▲武都區漢王鎮安置點。
“12345”,見行見效的隴南方案生態,為發展之基;安居,為民生之要。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鏈條長,是個瑣碎活。隴南有自己的解題方案——“12345”工作法:“一套流程”促進度,“兩個確保”暖民心,“三個結合”謀長遠,“四項機制”強保障,“五張清單”夯基礎。
▲宕昌縣哈達鋪安置點。
為優化服務、提高效率,隴南對宣傳動員、對象確定、安置選址、方案審批、資金落實、項目建設、竣工驗收、搬遷入住、后續扶持等18個關鍵環節進行了優化設計,出臺了一套規范的工作流程,以最簡路徑、最優流程、最快速度推進工作。效果顯而易見,宕昌縣哈達鋪鎮、沙灣鎮、南陽鎮,禮縣雷壩鎮,兩當縣楊店鎮等5個集中安置點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入住的目標。截至11月底,全面完成了2022年度4155戶16664人的搬遷任務,跑出了大干快搬的“新速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連著民心。搬遷工作干得好不好,關鍵要看群眾滿意不滿意。隴南以讓搬遷群眾過上幸福美好新生活為目標,確定了“以進城入鎮為主、農村安置為輔”的搬遷安置方式,五年內將有2萬多戶近8萬人進城入鎮,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用上現代化的電器,享受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實現從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到城鎮高品質生活方式的轉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一步。
▲徽縣江洛集中安置點。
隴南牢固樹立系統觀念,以實施“四強行動”、建設“三城五地”為契機,把搬遷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產業園區建設緊密結合,加強規劃引領,優化安置點布局。作為全省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的主戰場,隴南建立健全“市級統籌、縣負總責、專班專責”的統籌協調機制,“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整合機制,“容缺辦理、一路綠燈”的要素保障機制,“同步謀劃、及時跟進”的后續扶持機制,為搬遷項目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子落而滿盤活”。為了確保搬遷工作落細落實、見行見效,隴南認真梳理匯總各類政策60項,形成了政策清單、服務清單、責任清單、項目清單、產業清單,讓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集中落地,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文縣城關鎮劉二壩安置點。
幸福,美好生活的隴南答卷
在隴南,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窗明幾凈的樓房、通達便利的交通、完善齊全的基礎設施,我們現在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家里什么都不缺,而且購物、出行、孩子上學都很方便,生活真的特別好。”談起新家,尹海燕滿面笑容。
▲武都區兩水鎮安置點。
這樣的笑容同樣掛在兩當縣楊店鎮顏河村村民蔣小寧一家人的臉上。這個冬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在新家愜意地看著電視,或在院子里鍛煉著身體。幸福的笑容還有很多……隴南各級黨員干部全力以赴,幫助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業就、生活好、能融入。后續工作持續發力,美好新生活的帷幕也正在徐徐拉開。缺乏一技之長的群眾,搬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如何保證群眾搬出后基本生活有保障、長遠發展有奔頭。隴南市從源頭考慮,政策細之又細,落地實之又實。圍繞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的各個方面,謀劃基礎設施項目218個98.3億元、公共服務設施項目124個18.7億元、就業及后續扶持項目106個0.17億元。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充分考慮群眾未來長遠發展,隴南圍繞文旅康養、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茶葉、白酒釀造、有色冶金、非金屬、新能源、現代物流等11條產業鏈,謀劃產業項目86個49.9億元。
▲康縣望子關安置點。
在縣城和中心鄉鎮規劃建設安置點13個,著力提升城鎮化率;在發展潛力較大的中心村規劃建設安置點4個,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在工業、農業、物流等各類產業園區周邊規劃建設安置點17個,著力推動“產城人”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縣美、民富、村強、人和”新隴南,盡最大努力滿足搬遷群眾對美好家園的向往。宕昌縣南陽鎮樹莓綜合產業園、隴南工業集中區、隴南東盛物流園……一條條綠色產業鏈正圍繞著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延伸延展,讓群眾的生活水準不降低,從生態改善中實實在在受益。如今家鄉美了,錢包鼓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而美好生活的故事還在繼續……
(隴南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