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來自俄羅斯的自媒體人,我曾在國外的社交媒體平臺上看到過很多介紹中國在各領域創造奇跡的文章和視頻。這些內容極大地吸引著我,使我很希望去了解和探索這些奇跡背后的故事。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后來我來到中國讀書、工作,慢慢地開始了解中國。畢業后我成為一名旅游博主,試著用鏡頭去捕捉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去感知真正的中國文化和人文歷史。
在過去的兩年中,我自駕去了100多個中國城市,用鏡頭記錄著一幅幅美麗山水畫卷和一個個人民幸福生活的精彩瞬間,并通過視頻的方式分享給更多的人。今年,我有幸收到了中國日報網的邀請,參加“中國有約 A Date with China”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我滿懷期待跟著采訪團出發去尋找答案。與以往的自駕游感受不同,“中國有約”活動帶我走進了中國發展變化背后的故事,讓我看到了一個不曾看到過的中國,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
一是采訪點講解深入全面。在自駕游時,我常常需要自己做功課,去網上查閱各地的資料。但網上的很多內容不夠深入,呈碎片化,以致于我經常無法全面了解所到之處。但這次“中國有約”活動不同——主辦方為我們這些外國朋友準備了詳細的中、英文介紹資料。同時,每到一個采訪點,都有專業的講解人員用雙語為我們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等,講解生動有趣,讓我們這些外國人不僅從整體上了解了這些發展變化,也記住了變化背后的故事。
其中寧夏之旅給我留下的印象尤為深刻。在以往的印象中,寧夏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去寧夏之前,我以為那里會很荒涼,到處都是沙漠,沒想到映入眼簾的卻是像世外桃源一樣的綠色美景。寧夏中衛市西郊林場唐希明場長親自為我們講解“網格”治沙的知識和背后的故事。作為“草方格治沙法”的實踐者,唐場長使我意識到,正是一代代治沙人前仆后繼、薪火相承,以及他們不斷積累的數據和經驗、不斷改進的工具和辦法,才換來如今這片大漠“綠洲”和寧夏藍天。向每一位治沙英雄致敬!
二是采訪點豐富多樣。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文明。相信每一位外國朋友都跟我一樣,對這個古老東方國度的悠久歷史、博大文化,以及當代中國的發展奇跡充滿了好奇。“中國有約”活動帶我們走進了多彩的中國。
在安徽,我們走進徽州,了解獨特人文、徽風徽韻。我對徽州的教育、商業、雕刻、書法、繪畫等有了新的認識。我親自體驗了徽墨描金等手工制作活動,親身感受到了緣何徽墨會為文人墨客所鐘愛,了解了徽墨的千年傳承。在福建,我們走進福清市的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長江三峽集團福建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雷增卷說,他希望中國的海上風電裝備產業能夠推動全球的風電發展,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上發揮作用。大數據中心、智慧社區讓我覺得科技正在服務我們的生活,未來就在眼前。
我們還去了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在村民的邀請下,我們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天馬浴河”表演者思拉木亞·阿曼拜為我們介紹了自己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邊養馬、邊表演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并表示自己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好。在塔城的玫瑰莊園餐廳我看到了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生活的大家庭。50人的大家庭在每年的春節、古爾邦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都要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民族團結之美德仍在他們的下一代那里延續著。在伊寧市六星街,我還遇到了一位塔塔爾族的小女孩“娜娜”,我們特別投緣,不會跳舞的我在當地人熱情的鼓勵下也加入他們、“共舞”了起來,我感覺娜娜就像是我的妹妹一樣!在新疆,我切身體驗到了村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也強烈推薦大家來這里度假、拍照“打卡”。我還記得有一位記者問了我一個令我思考良久的問題——“請您用一個詞形容新疆”。我左思右想多日也無法回答。但如果讓我表達對新疆的感受,我會說:“我會再去新疆!”
跟著“中國有約”活動的采訪團隊,每到一個地方都能讓我真正融入其中。“中國有約”活動架起了一座橋梁,讓我們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感受到建黨百年來中華大地上的發展變化。采訪過程中,會有很多專業的老師陪伴著我們,為我們詳細答疑解惑,幫助我們實事求是地做報道。活動期間我拍攝了很多照片和視頻,記錄了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希望我的作品能幫助更多人認識真正的中國,了解中國發展變化背后的故事。希望“中國有約”活動一直辦下去,讓我們有機會去到更多的地方,挖掘更多的故事,在行動中尋找答案,并分享給世界各地的朋友們。(本文轉載自《傳媒》雜志,作者系俄羅斯籍自媒體人環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