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一大早,記者走湘鄉市梅橋易地扶貧安置區,眼前儼然是個“小鬧市”,老人邊曬太陽邊聊天,年輕人帶著早餐匆匆出門上班,孩子們有說有笑上學去。
記者遇見脫貧戶郭桃園。
“收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沒有?”
“看了,和家人、鄰居一起看的。”
郭桃園一邊回答,一邊打開店門。她在安置區開了一家早餐店,燒水、熬湯、煮面,為周邊趕集的村民提供飲食。10時許,郭桃園關了店門,去蔬菜基地做起第二份工作。
過去,郭桃園獨自支撐起一個家庭,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艱難生活。2018年底,她們搬到梅橋易地扶貧安置區,開始了新的生活。政府為她就近安排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安置點的蔬菜基地也給她提供工作,加上經營早餐店,全家收入穩定。脫貧后的郭桃園,總想著回報社會,幫助周邊鄰居,成為大家口中的“熱心人”。梅橋安置區共有46戶居民,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小孩,誰家有事要幫忙,郭桃園總是隨喊隨到;不論誰家有困難,她都是鼎力相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聽到這里,大伙都很興奮。”郭桃園說,“報告就像幸福的風吹進了咱山坳里,鉆進了每個人的心坎中。我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依靠自己的雙手,生活會越來越好。”
郭桃園的鄰居葛良葵,在安置區做管理員,他告訴記者,“二十大報告中說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我家的孩子是‘雨露計劃’的受益人,將來要讓孩子懂得感恩,報效祖國。”
和郭桃園在蔬菜基地干活的朱詠連說:“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了響應國家政策,我要多種水稻,為糧食安全盡一份自己力量。”
梅橋鎮在安置區免費開展常態化“訂單式”“定向式”技能培訓。通過技能培訓,有勞動能力的家庭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技能,具備自身“造血”能力。現在又引進竹制品加工企業,預計可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確保安置區居民“搬得出、留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梅橋鎮鄉村振興辦副主任潘柱山說:“聽完二十大報告,備受鼓舞,作為基層干部絕不能松勁歇腳,要一撥接著一撥干,帶領安置區的居民早日富裕起來。”
(曾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