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羅峰(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教育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80多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100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歷史都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能自動實現,而是始終需要一個能凝聚人心和整合社會的強大領導核心。這個領導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不竭的價值動力、強大的組織保證和有效的自我更新機制,這些稟賦和優勢,鍛造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帶領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上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奮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
1 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一百年來,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博大胸懷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引領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是因為它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體現為黨能夠按照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規律與邏輯,來確定黨在不同時空條件下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這些規律與邏輯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和學說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不同時期中國情況、中國問題和中國人民實際需要的精當提煉與有效回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民性體現為人民的具體利益訴求是黨在不同時期的政策指針和目標追求,“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在不同時空下的具體利益訴求構成了黨的行動動力和政策安排的基本出發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體現為不同時期的具體問題、客觀情況是黨作出政策安排、制度供給的現實基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標志,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重要的精神品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放性體現為黨的理論創新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借鑒世界文明優秀成果的開放的、融通的理論,正是由于向世界、時代、現實和人民開放,馬克思主義不僅在中國落地生根,而且其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的有機統一,它們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時空條件下創造出的既一脈相承又獨具特色的理論成果。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正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成果為指導,團結帶領廣大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偉大進程。
2 不竭的價值動力
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百余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是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近代以后各種政治力量反復較量中脫穎而出、贏得人民信任、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在堅持初心使命上矢志不渝、堅定如磐。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但這些目標和任務總體上都服從服務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彰顯著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堅守與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是黨對這種價值堅守最清晰直接的表達。
正是因為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和牢牢根植人民,才能獲得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才能獲得夯實執政之基所需的充沛的資源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中,這種不竭的價值動力體現在無數共產黨員為人民利益、民族大義拋頭顱、灑熱血、沐風櫛雨和孜孜不倦的具體行動上,體現在反映時代要求、民眾訴求的有效政策供給上,也體現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安排上。可見,人民性的價值取向貫穿黨有力的組織行動、有效的政策供給和科學的制度安排,也因其扎根中華大地、緊扣民眾需求,并有堅強的政治保證和有效的政策制度支撐,才能由理念變為現實。百余年來,黨不斷推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戰略性舉措,進行得到人民認同的變革性實踐,并在此進程中不斷增進民眾的物質利益、提升幸福指數、實現公平正義。
3 強大的組織保證
我們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形成了包括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嚴密組織體系。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所構建的日益健全的組織網絡及其所展現出的強大組織力,是我們有效應對風雨來襲和各種危難局面的堅強保證,這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具有的強大優勢。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黨的組織建設。黨的四大通過的《對于組織問題之議決案》提出,“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指出黨的組織建設之于紅軍戰斗力生成的重要作用:“黨的組織,現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誕生于革命戰爭時期的這些舉措,直接延續到后面的建設、改革時期。
黨的組織建設包括組織自身和組織社會兩種類型。就組織自身而言,黨組織是黨員個體的聚合,是黨員個體力量的“倍增器”;黨員是黨組織戰略、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是黨組織的“手腳”。只有黨的各級組織體系都健全、都過硬,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黨的領導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在組織社會的過程中,黨通過組織建設嵌入社會其他類型的組織中,并建立起黨的基層組織,以實現黨組織網絡對全社會的覆蓋,同時在此過程中注重發揮每一位黨員個體的先鋒模范作用,為黨組織戰斗力的提升和有效的社會動員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除了組織覆蓋外,百余年來,黨特別重視在基層黨建中的工作覆蓋,即基層黨建不僅要提高政治領導力和思想引領力,將黨的價值理念、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進行廣泛傳播,也會在黨的基層組織網絡建設過程中通過服務社會、回應民眾的具體訴求等方式來提高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黨組織網絡越健全、覆蓋面越廣,黨組織的工作覆蓋越有效、越能滿足所聯系群眾的現實訴求,黨組織的社會影響力也就越大,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也就更加牢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了強大的組織基礎。
4 有效的自我更新機制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自我革命精神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密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個強大的以人民利益為依歸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而這種領導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對自我革命精神的堅守。正是有這種政治品格,我們黨才能多次在危難之際重新奮起、失誤之后撥亂反正,成為打不倒、壓不垮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如何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里給出了“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第一個答案,經過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實踐,我們黨給出了“自我革命”的第二個答案。自我革命是黨有效的自我更新機制,它通過黨內政治、思想、組織和制度等方面的系列建設和“組合拳”的推出,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一方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有利于牢固建立起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政黨的權威、政黨的力量深深扎根于社會。黨作為推進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主心骨”“領航者”和“掌舵人”,能夠以黨內監督、黨內民主的方式,不斷加強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不斷清除一切損害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不斷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從而使黨組織不斷吐故納新和實現自我更新、自我調整,使黨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支持。另一方面,自我革命也是黨不斷踐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過程,黨能根據變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來進行相關路線方針政策的調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黨外靠發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內靠全面從嚴治黨、推進自我革命,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于刀刃向內、刮骨療毒,保證了黨長盛不衰、不斷發展壯大。”弘揚自我革命精神,踐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黨正確處理自身建設和事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始終站在時代發展前列,順應社會歷史潮流,不斷實現與時俱進,引領中華民族復興號航船行穩致遠。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