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份,劉大鵬被甘肅省自然資源廳派駐到岷縣閭井鎮古郎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古郎村位于閭井鎮西部,全村共有294戶人,大多以中藥材、蠶豆種植為主,村集體經濟收入微薄,沒有支撐產業。從到古郎村的第一天起,這些村情實際就深深地烙在大鵬的腦海里。鄉村振興新形勢下,駐村工作怎么干,如何才能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劉大鵬合上手中的駐村筆記,看向遠處……
“大鵬,家里人做的地達菜包子,給你拿幾個,嘗一下,別處沒有!”村主任安虎平的講話聲打斷了劉大鵬的思緒。
“地達菜只有在高寒陰濕的林子里才有,綠色純天然,我們這里到處都是。”安主任解釋說。
看著新鮮美味的地達菜,劉大鵬高興地笑了!
“做大自然的搬運工,把綠色賣到大城市去。”劉大鵬脫口而出。“啥?這也能賣錢?”安虎平提高嗓門喊道。
“不僅是地達菜,自然風干的農家野菜、高原夏菜,甚至婦女們手中的布鞋、虎頭帽、剪紙都能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
“吹牛吧!憨娃娃!”安虎平不屑地看了一眼劉大鵬。
自信來自于實力。計算機軟件與應用專業畢業的劉大鵬十分熟悉網絡銷售。“一根網線,就能讓好東西走南闖北”,大鵬話語堅定。
古郎村毗鄰扎角旅游景區,有豐富的林草資源,悠久的種養殖傳統。基于已有的綠色資源,發展持續性自主“造血”的致富產業。在劉大鵬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開始一次次地深入探討,實地調研,思路逐漸清晰起來。
線上吆喝直播賣貨,線下利用個人資源打通消費扶貧渠道。就這樣,劉大鵬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忙乎開了……
一來二去,有了收入,劉大鵬又開始折騰了!
“只有盤活村集體經濟,才能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多增收渠道,帶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這些話寫在劉大鵬的駐村幫扶筆記中,也落實在大家的實際行動中,因為劉大鵬和村兩委班子的心里裝的是古郎村所有的群眾。
2021年7月,古郎村用1萬元啟動資金,成立了全縣第一個村集體100%控股的農特產品銷售公司――岷縣月亮涯農牧實業有限公司,村集體通過“黨支部+工作隊+合作社+基地+平臺+農戶”的“6+”產業振興發展模式,線上銷售和線下消費扶貧的方式,短短8個月時間,就為村集體帶來20余萬元的收入,還帶動162名“三類戶”增收6.5萬元,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也盤活了村集體經濟。
“地達菜不到50克就賣20元錢,還進了大城市的大超市!”安虎平又一次提高嗓門喊道。
干菜禮包、燕麥榛子、千層布鞋、手工窗花……這些土生土長的農特產品將帶著特有的農家味兒,走向更遠的地方,而帶回來的就是致富的種子。
“我們生產的燕麥榛子能賣到上海!銷售火爆,1斤能賣到40元錢左右,這個利潤空間挺大的。對村集體很有信心,小企業快速的成長起來,然后我們輻射和帶動周邊的這些貧困群眾,一起發家致富。”岷縣閭井鎮雪花山燕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馬小軍捧起一掬剛出鍋的燕麥榛子,轉過身說,眼里閃著喜悅的光芒。
“大家已經商量了,今年村上的收入就用來建一個愛心食堂,讓留守兒童、老人有一口熱乎飯吃!”村民安老四說。
取之于民,就要用之于民。“村集體經濟在發展的同時,要不斷反哺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我們采用了“622”分配機制,其中60%用于村子的建設和發展,20%用于公司增資,另外20%用于公司運營開支。”劉大鵬說。(經濟日報記者 李琛奇 通訊員 曲婷婷)
(李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