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3月16日電 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稱,俄烏的軍事沖突可能是1945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也意味著一個高風險經濟戰爭時代的到來,會進一步分裂世界經濟。
文章指出,西方對俄羅斯采取的制裁措施,造成俄羅斯經濟混亂,同時促使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出核威脅。一個經濟大國驟陷貧困狀況絕無僅有,將會引起全世界警覺。西方的首要任務是必須贏得與俄羅斯的經濟對抗。然后,必須制定一個原則,用以管制將經濟作為武器,以防止更多國家轉向自給自足。
實際上,俄羅斯一開始并沒有認真對待經濟制裁的威脅。多年來西方實施的制裁并不少見,效果不佳。美國和歐洲不愿使用硬實力,而是采取經濟懲罰措施。約有1萬人或企業受到了美國制裁,影響超過50多個國家,占世界GDP的27%,涉及了酷刑到加密貨幣等所有領域。通常這些制裁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受制裁的政府可以避開有針對性的措施。全面貿易禁令也僅僅是削弱了伊朗和委內瑞拉政府,但沒有使政權倒臺。以往制裁之所以威懾作用小,是因為認為美國絕不會對經濟大國施加“最大壓力”。
2月26日,世界第11大經濟體的俄羅斯受到制裁,盧布匯率大跌。美國規定西方企業不得私自與俄羅斯大銀行交易(能源貿易除外),并將銀行從全球支付渠道中剔除,跨境資金中止流動。制裁俄羅斯央行意味著俄羅斯國無法動用其6300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中的大部分。金融市場信心消失。在資本外逃的情況下,盧布今年下跌了28%,導致通脹飆升。在海外股市交易中,俄概念股價格下跌了90%以上,各大跨國企業相續撤離俄羅斯。從莫斯科到摩爾曼斯克,俄羅斯人在銀行外排大隊。
文章指出,如此的經濟沖擊可能會引發政變,或使軍隊資金緊縮而受阻。不過,普京可以利用包括掐斷天然氣供應等經濟手段予以報復。在1945年使用核彈后,經歷數年才制定出應對報復的規則。現在在一片混亂之中,沒有時間制訂類似的反制裁規則。然而,有一個原則是明確的:俄羅斯的任何經濟報復必然會受到西方更具破壞性的回應,進而使報復行為變得不合理。西方國家有優勢,可以阻止俄羅斯技術服務和石油出口(俄羅斯從中獲得的收入是天然氣的四倍)。
不過,文章認為,如果西方能夠擊敗俄羅斯,鞏固制裁作為新型武器的威懾力量,其長期影響將是令人畏懼的。這種制裁方式使用地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會尋求避免依賴西方資金。這將使制裁的威脅不那么強大。這也將會讓世界經濟陷入分化的危險。在20世紀30年代,對貿易禁運的恐懼導致了自給自足和經濟勢力范圍的快速擴張。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技術變革可能會創造出新的支付體系,繞過西方的銀行系統。中國的數字人民由試點已有2.61億用戶。如今,雖然很難將數萬億美元擱置在在西方金融市場之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在其他地方進行更多的投資,尋求其外匯儲備的多樣化。
因此,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西方對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制裁,現在又提高了其潛在的嚴重性,這可能會讓更多的國家與西方主導的金融體系脫鉤。
(編譯:阿依森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