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愛護、幫助殘疾人,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被納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潮流的殘疾人事業發展之路愈加開闊。如今,8500萬殘疾人同為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不僅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實踐中確立殘疾人主體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長期歷史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探索保障殘疾人權益的理念和制度。從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就尊重和認可殘疾人作為人類社會成員和歷史創造者的主體性。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關懷民生疾苦,重視對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救助及社會救濟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從國情實際出發,確立了保障殘疾人人道待遇的基本制度,促成了殘疾人生存與發展權利的一次歷史飛躍。改革開放后,黨領導下的殘疾人事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通過立法政策途徑,發展保障殘疾人基本權利的體系,促進殘疾人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權利的享有和實現,使殘疾人的生存與發展權利實現了又一次歷史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保障殘疾人基本權利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內容,也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弱有所扶,保障殘疾人平等權利,增進殘疾人民生福祉,提高殘疾人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尊重和保障包括殘疾人的各項權益,全國城鄉殘疾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0%、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推動殘疾人事業向現代化邁進,不斷滿足廣大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貢獻。
無障礙環境建設設施覆蓋率持續提升
中國始終將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作為我國重視殘疾人權益保護的一個重要體現,積極完善無障礙相關立法體系。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以《殘疾人保障法》和《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為核心,以無障礙環境建設地方實施辦法和相關國家標準為重要內容,以具體領域的專門規定為補充的無障礙法律規范體系。除1988年國家制定《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試行)》外,截至2022年2月,有10部法律、4部行政法規、14部部委規章、34部現行生效的國家標準直接規定了無障礙環境建設相關內容。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大型城市制定或修訂了無障礙環境建設規范,體現出人權治理創新的特色。
目前,世界已將無障礙環境建設設施覆蓋率作為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志。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無障礙設施覆蓋率持續提升。據統計,全國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有81%的出入口、56%的服務柜臺、38%的廁所進行了無障礙建設和改造。無障礙出行和服務環境方面,3598組列車設置了殘疾人專座,城市公交車配備車載屏幕、語音報站系統;信息無障礙方面,信息無障礙終端產品供給不斷增強,無障礙產品和服務技術推廣應用不斷推進。此外,我國也在積極推進校園和工作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一方面,大力推進融合教育,加強學校無障礙設施設備建設、配備;另一方面,充分保障殘疾人就業權益,并要求用人單位應當對就業場所進行無障礙環境改造以及提供合理便利,為殘疾人就業創造必要的勞動保障條件。
對殘疾人事業 “格外關心、格外關注”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黨和政府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引領下,確保殘疾人實現全面協調發展與共建共治共享。國家推進殘疾人健康保障政策務實全面發展,康復條件逐步完善,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國家著力辦好特殊教育,大力發展融合教育,提高殘疾人教育水平;拓展就業渠道,完善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就業權利的實現。此外,國家注重培育全社會的殘障平等與融合意識,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確保殘疾人充分享有參與文化體育活動的權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殘疾人事業快速發展,對殘疾人的保障從單一的生活保障發展到就業、康復、教育、文化體育等全方位的支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莊嚴承諾正在滿足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不斷兌現。710萬貧困殘疾人如期脫貧、殘疾人健身示范點建立、從物質的保障到精神的充實,通過一條條精準有力的措施為殘疾人群體兜住“穩穩的幸福”。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惠及2600多萬殘疾人;1180多萬殘疾人納入特困救助供養和最低生活保障;178.5萬戶貧困殘疾人家庭住房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制定殘疾兒童康復專項救助制度,96.7萬人次殘疾兒童得到康復救助;8萬余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65.3萬戶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完成無障礙改造……一系列助殘惠殘措施,改善了殘疾人生活品質,實現了所有殘疾人的平等自由和全面發展。
作者系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兼職教授 陳新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