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當前臺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正面臨兩岸關系嚴峻形勢與臺灣當局政策障礙的不利影響,也面臨不利的國際環境包括美國對華戰略與政策改變的沖擊。今后一段時期,正如“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的,“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但當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轉型,以及“十四五”規劃綱要所呈現的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愿景,對今后一段時期臺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不只是挑戰,更提供了機遇,在相當程度上確定了臺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的內容與方向。
“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顯然,“十四五”規劃綱要實際上是要求中國大陸經濟加快正在進行的發展轉型與升級步伐,必將對對今后一段時期臺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產生相應影響。具體而言,大陸經濟發展轉型及其對臺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的影響,可以從生產要素投入層面、市場需求拉動層面、產業結構層面、效率與公平層面等四個層面來觀察。而大陸經濟發展轉型帶給臺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的機會,將主要集中于大陸的消費升級、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城市升級的過程中。
一、生產要素投入層面的轉型與影響
因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資源能源環境壓力,“十四五”規劃綱要顯然要求大陸經濟在生產要素投入層面要加快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型。在引進外資方面,體現為正在從過去的招商引資轉變為現在的挑商選資。
這顯然沖擊到粗放型生產經營的臺資企業,沖擊到許多科技含量不高的中小臺資企業,沖擊到對環境有污染的臺資企業。但與此同時,綠色低碳、集約化生產經營將獲得政策的鼓勵與支持。因此,新形勢下,臺資企業需要走集約化生產經營道路,進行技術升級,提高要素的產出率。
眾所周知,“十四五”時期,為了避免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科技自主創新”將是大陸發展的必由之路。半導體、零組件及其設備;太陽能、風電、鋰電等新能源產業;碳纖維、半導體、硅基、鋰電、PI薄膜等高端新材料,乃大陸重點發展的技術與產業領域,因此也將是新形勢下的商機所在。
二、市場需求拉動層面的轉型與影響
因應人民幣升值、國際市場需求衰退、國內收入成長消費水平提升,“十四五”規劃綱要顯然要求大陸經濟在市場需求拉動層面要加快從外需拉動發展為主向內需拉動發展為主轉型;從過度依賴公共投資拉動發展向更多依賴民間投資、消費需求拉動發展轉型。
這顯然沖擊出口生產型臺資企業,需要并可以轉向內需市場。但與此同時,隨著私人投資的不斷開放、隨著內需市場的不斷發展,隨著私人消費的不斷升級,臺資企業也因此面臨新的投資機會、合作機會、發展機會。
事實上,擴大內需、提振消費已作為“雙循環”的重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預測,“十四五”時期大陸人均GDP將維持在1萬2千美元以上,而中產階層將超過5億人口。隨著收入的提高,消費升級將是必然趨勢,也是未來商機所在。
正如大家所見到的,大陸消費升級及其帶來的商機已經在表現在消費層次、消費理念、消費方式的變化上。消費層次上,生存型消費正逐漸轉向享受型消費,對質量、品牌、高質量服務的需求正不斷上升;消費理念上,更注重健康、環保、綠色、安全;消費方式上,智能消費、數字消費、智能支付、智慧購物正成為主流。
除了上述消費層次、消費理念、消費方式的變化帶來商機之外,隨著民眾收入的進一步提高,隨著人口的進一步老齡化,旅游、教育、大健康等服務領域的消費,特別是包括醫療、保健、養老照護、康復及生育等服務的大健康產業,必將有著更大的成長空間。
三、產業結構層面的轉型與影響
隨著工業化的初步完成,以及人民收入水平與生活水平的提升,“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顯然要求大陸經濟在產業結構層面要加快從工業化向后工業化發展、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
大陸產業結構層面的轉型雖然會沖擊到先前從事傳統制造業的臺資企業,但在先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將帶來新的投資、合作與發展機會。據預測,“十四五”時期大陸服務業增加值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逾六成。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大陸“新基建”將帶動新信息、高端裝備、人才及知識等要素的投入。因而,“新基建”將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為經濟轉型提供動力。
具體說來,大陸“新基建”將加速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進而帶動產業升級,帶來商機。預期大陸傳統產業將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透過數字轉型,特別是工業互聯網,走向“智能制造”。而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與數字貨幣的推動,數字經濟的技術與應用將會呈現更大幅度的成長。此外,在高速度、低延遲、多連結5G的帶動下,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將會進一步發展,也將帶動各種新興產業的興起。
四、效率與公平層面的轉型與影響
因應貧富分化與社會矛盾,“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大陸經濟發展在效率與公平層面,要加快從先前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向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方向發展。
這將導致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沖擊到從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臺資企業。但與此同時,大陸民眾收入水平提高,將有助于消費升級和服務業發展,并有助于大陸內需市場進一步成長,進而有助于高端市場的形成和產品差異化經營,從而帶來新的投資與發展機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大陸經濟上述發展轉型也將體現在城市升級上。“十四五”期間,大陸將大力建設都市圈,并將通過戶籍改革促進城鎮化。而隨著人口持續流入,大城市和都市圈可能會出現高房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因此,需要城市升級,以優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供給。城市升級及其商機將體現在城市更新與智慧城市建設兩個方面。
一是城市更新方面。“十四五”時期大陸將推動“城市更新行動”,以建設宜居宜業的城市為目標;并由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轉向精細化改造,加快補齊生活設施短板,增強防災應急功能。因此,包括地下管線、停車場、托幼、養老、家政、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都將有著巨大的發展需求。
二是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預計到2030年,大陸“城鎮化”比率將會由2020年的60%提高到75%,引入2.2億的新城市居民;并將形成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中游及成渝地區五大都市群,這五大都市群的平均人口數將達到約1.2億。為因應高速城市化及大都市群的生產生活的需要,包括高速鐵路、智慧電網、自駕車、物聯網、醫療保健服務網等方面,都必將有著巨大的發展需求。
作者 唐永紅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