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作為一個服務“三農”的主流媒體,《農民日報》因農而生、緣農而興,書寫脫貧攻堅對我們而言不僅是一份政治擔當,也是我們心里繞不過的情結、放不下的情懷。見證脫貧攻堅的偉大征程,為未來史稿留下一份接地氣、有煙火氣的第一手材料,這是我們策劃《特困片區脫貧記》一書的初衷。
為此,我們集合30余名記者,組成14個采訪小分隊,深入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把視野投向各個片區的歷史和現實,以普通農民生活變遷為主線,以片區歷史、地理、文化為背景,聚焦片區脫貧攻堅的奮進征程、拼搏過程和情感歷程,力圖折射整個脫貧攻堅的奮斗史、心靈史。系列報道共14篇,運用報告文學寫作手法,將新聞性和文學性融為一體,全景再現特困地區波瀾壯闊的減貧歷程,深情書寫人民群眾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堅實步伐。
著眼歷史進程,寫出新面貌。我們希望能站在大歷史的角度看待脫貧攻堅,既看到這一躍千年的壯闊變遷,看到這一奮斗歷程在歷史長河中的深刻內涵,也看到不同地區與各種貧困作斗爭的非凡歷程。在寫作過程中,記者們不僅數次到14個片區蹲點采訪、深度體驗,而且做了大量案頭工作,立足當下感受和回望廣大干部群眾在脫貧一線艱苦奮斗的偉大實踐,并努力呈現每個地方從貧困到脫貧的歷史性變化。書中《大別山區篇:再躍大別山》一文,用回望的姿態,用“再躍”的筆觸,向“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紅色大別山致敬,向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所帶來的大轉折致敬,寫出了大別山精神在脫貧攻堅中迸發出的新力量,也寫出了大別山區從千里躍進到脫貧攻堅這段歷史中,從山窮水困到山水如畫的“別”樣變化。這體現出“見證”的意義。
巧用典型塑造,寫出新色彩。千千萬萬扶貧干部和億萬農民奮斗在一線,如何寫好他們的實踐經歷,如何將他們戰天斗地的精神凸顯出來?只有通過更為藝術化、情感化的呈現,實現從捕捉、記錄到淬煉、提取的升華。在這一點上,塑造典型是重要手段。14篇報告文學中,出現了大量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讓一個個情景和形象在讀者眼前生動樹立起來?!鞍滋欤媚飩兇е吡火x饃和鹽巴干活,到了吃飯的點兒,大家面對面圍成一個圈,用衣服裹住腦袋和飯碗,扒拉進嘴里的,是半碗飯來半碗沙。”《呂梁山區篇:跨過一道道梁》這個典型場景就寫出了女民兵46年來與“地擁黃沙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斗爭的決心。這14篇報告文學還善用細節點石成金的作用,使作品不僅具有可讀性,而且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在場感。
凸顯人的價值,寫出大情懷。正如《六盤山區篇:山海逐夢記》一文中所說:“當我們的鏡頭更多地聚焦這片土地的時候,‘人的價值’凸顯了出來。他們都是一些很普通的人,一個移民干部,一個下派書記,一個不識字的老農,一個執著懵懂的青年……”在脫貧進程中,每一個貧困群眾都有屬于自己的戰場,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是一面旗幟,每一顆關注脫貧攻堅的心都是一簇帶來希望的星星之火,在這里能看到“寧愿苦戰不愿苦熬”的奮斗精神,能看到“越是艱難越向前”的責任擔當,能看到“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守望相助。30年前,在不少國外專家眼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人類發展的“絕地”和“禁區”,這里巖石裸露甚至寸草不生??赐辍兜峁鹎瘏^篇:開在石頭上的花》一文,我們或許記不起里面某個人物的名字,但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向石頭開戰的精神卻會深深烙印在讀者心中。他們從“熬”到“鑿”“試”,再到“變”,炸石造田、鑿山修路、恢復生態,用勤勞與智慧讓寂寥的石山變得生動多彩。正是這些人,成為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的有力支撐和生動體現。
對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斗爭的書寫,不僅需要歷史經緯,需要宏觀視野,也需要深情凝眸,需要真情記錄。如今,14篇報告文學結集為一部飽含感情的《特困片區脫貧記》呈現在讀者面前。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希望我們擷取的浪花,能呈現時代河流的壯闊;希望我們書寫的歷史,能讓人讀懂脫貧攻堅精神的可貴。當你某一天徜徉在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鄉村時,不妨讀一讀這本《特困片區脫貧記》,走近脫貧攻堅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特困片區脫貧記》:何蘭生等著;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作者為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