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霍紅】聚在一起“打個本”,如今成為年輕人之間流行的休閑文化活動。從2016年推理真人秀節目《明星大偵探》開始,“劇本殺”便進入中國年輕人的視線,經過2017年至2019年的發展,最近兩年在國內呈井噴狀態:一個月就有10多個不同城市的展會,為了搶一張大展會入場券有時還要加購店家票。目前“劇本殺”展會的舉辦方都是早期入行的發行方,他們手中掌握著很多商家信息,看似舉辦展會比發行更容易賺錢。然而就在10月的重慶展會上,記者卻發現,這個行業的游戲規則似乎正在轉變。
重慶展上,眾多劇本殺宣傳物料擠滿大廳和過道。霍紅 攝
走進“劇本殺”展會
“老玩家轉行當店家,店家轉發行,發行轉展會”,一語道出“劇本殺”目前的行業動態。在近日的重慶展會上,一位北京的發行告訴記者,自己認識的1萬多家“劇本殺”店家客戶中,有很多都已轉行做發行。因為門檻低,同行間的競爭讓店家選擇劇本時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成本也越來越高。即使發過幾個被市場認可的劇本,但是公司目前也只能是收支平衡。
以前“劇本殺”店家為了買到好的劇本,在展會上要“討好”和“買通”發行商,然而近來卻出現發行無法組局的情況——發行約不到店家,便缺少測試劇本的機會,這樣就得不到市場前期評定,沒有口碑就很難在展會上推銷劇本,這讓很多發行頭疼不已。
為了擴大競爭力,“劇本殺”的發行不光在國內,甚至發展到北美華人圈——多倫多、紐約、洛杉磯已成為發行商瞄準的市場。
“90%的店都不賺錢”
“劇本殺”到底怎么玩?通常一個劇本需5至10人參與,具體人數由劇本創作者按照故事情節來設定,故事類型分為歡樂、恐怖、情感、推理、硬核等不同風格。為了讓玩家有更好的體驗,很多劇本還增加演繹環節。不過無論哪個類型的劇本,娛樂性和推理性都是基本要素,主持人(DM)根據劇本線索帶領玩家走進故事,一桌新老朋友開始上演著一出出戲。
從玩家、店家,到發行,90后和00后如今貫穿著“劇本殺”整個行業的上下游。與電影院、圖書館、網吧和咖啡廳相比,“劇本殺”店更容易結識新朋友,因此成為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場所。“我們‘劇本殺’店雖然只開了3個月,但是已經成就了幾對男女朋友。”山西大同一家“劇本殺”店老板告訴筆者。
目前全國“劇本殺”門店已經超過4.5萬家。在重慶,記者走進一棟不大的商業區辦公樓,里面有40多家“劇本殺”店鋪。走進其中一家門店,簡單的裝修,書架上擺放著幾十個劇本,墻上貼著海報,幾間房子被打了隔斷,每個房間都陳列著不同擺設以呼應不同劇本主題。一位正在探店的中年男士告訴記者,兒子經常玩“劇本殺”,現在想投資20多萬開一家“劇本殺”店,因為不熟悉這個行業想來了解一下行情。
當“劇本殺”展會從賣家市場轉為買家市場,可以看出,這個行業的商家在爆發性增長的同時,消費者群體并沒有呈現同樣速度的增長。“時長和內容限制了消費群體”,有經驗的店家這樣解釋。展會現場,一個本來有興趣的顧客了解到需花費4至6小時才能完成一個劇本時,便遺憾地走開了,“我這個年齡已經不可能在昏暗的房間里讀大塊文字,太累了”“我沒這么多時間呀!”商家也有越來越多的抱怨:“我們一個四線城市去年(“劇本殺”店)還是幾十家,到今年已有上百家。但是玩家就是那么多人,人數已到了天花板。”“北京的市場競爭更激烈,其實只有放假和周末才有更多玩家來店里。”“我們城市90%的店都不賺錢,但是已經投資就只能撐下去。”
是“一陣風”,還是沉浸式娛樂的開始?
轟轟烈烈的“劇本殺”市場,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清楚真實的現狀。“現在的玩家越來越挑剔,我們到處參加展會,就是為了買到更好的劇本。但實際上,玩家就是去了這家再去另一家,店家之間競爭激烈,‘內卷’太厲害了。”與此同時,圈外也有很多“同行”正在觀望。筆者在一家影視公司了解到,一直做海外批片的該公司由于主要業務大受疫情影響,如今正探討“劇本殺”項目是否可以成為業務分支。該公司主管說,“我們手中有大量IP,這些IP是否可以發展成‘劇本殺’的劇本,我們還在探索。”
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很多知名IP改編的“劇本殺”劇本,如《慶余年》《王者》等。一位影視行業的編劇認為,“劇本殺”體量太小,花費同等時間的劇本收益遠遠不如電影劇本,“在我看來,‘劇本殺’的劇本充其量就是一個故事大綱加上桌游游戲機制。”另外一位行業編劇不屑地說,“(‘劇本殺’劇本)內容太膚淺,甚至還有不少語法錯誤。有的游戲還很低俗。”
在采訪中,筆者也遇到很多想轉型卻不知如何下手的影視編劇。一名有社交恐懼癥的編輯告訴筆者,由于影視行業不景氣,正在考慮做“劇本殺”劇本,但自己不愿與人打交道成為障礙,“這種社交性質的劇本,我不出去和別人玩,就不懂里面的核心是什么。”也有年輕編劇找到新方向,“我原來就是在家寫網文,后來加入‘劇本殺’的行列。”
2020年,中國“劇本殺”產業規模已超過110億元人民幣,有專家預測,到2022年將達220億元。一位文化從業者稱,“我感覺就是一陣風,就像當初的密室逃脫”;另外一位從業者則堅定地認為,“‘劇本殺’有它自身的魅力,開啟沉浸式娛樂體驗”;也有從業者擔憂行業前景,“明年要重新洗牌,不知道還能做多久”;還有更多“圈外人”持開放態度,“我讓孩子來玩個劇本,總比在家打游戲好”……劇本殺這個話題的關注與行業探究,似乎才剛剛開始。
(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