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第18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開幕。
回望歷史,總有一些關鍵節點值得銘記。
1991年,中國應邀出席第24屆東盟外長會議,中國正式開啟了和東盟的對話進程。2004年,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行,正式搭建了中國與東盟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交流平臺。
三十而立!
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與東盟攜手前行,戰略伙伴關系內涵不斷豐富,政治安全、經濟貿易、社會人文三大領域合作碩果累累。“中國-東盟關系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例證。”
今年上半年,中國與東盟進出口額達4107.6億美元,同比增長38.2%。其中,中國對東盟出口2258.3億美元,增長38.3%;中國自東盟進口1849.2億美元,增長38.1%。遠高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長。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和東盟國家相互累計投資總額超過3100億美元,雙方在制造業、農業、基礎設施、高新技術、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投資合作穩步拓展。
深化產業合作早已成為推動中國與東盟進一步加強投資合作的重要舉措,這既是實現區域共同發展和互利共贏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本區域生產力以及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需要。全力釋放中國同東盟的產業合作新空間,則是推動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部分。
首先,全力釋放中國同東盟的產業合作空間,時也、勢也。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東盟各主體經濟社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年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CP)簽署,中國與東盟雙方實現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歷史性突破,《東盟發展愿望》發布,等等。另外縱觀全球史,各國經濟騰飛無不受益于全球產業轉移與合作的大勢。因此,加快推進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合作,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家之間的重要議題。
其次,中國同東盟的區域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產業轉移取決于兩個主要因素:材料及市場。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雙方在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和生產能力上的差異,導致在產業間和產業內都形成了互補性特征。如與如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東盟欠發達國家,需要與中國合作進行資源開發;如與新加坡等東盟發達國家,則更希望與中國開展服務業方面的合作,打開中國的市場;如印度尼西亞等處于工業初級階段的東盟國家,可能更希望來自中國的投資。總體來看,中國同東盟的的貿易關系正從傳統的產業間貿易走向產業內貿易形成互補性的分工,中國同東盟經濟大市場正在不斷完善。
在本屆東博會上,同期舉辦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產業合作論壇暨中國—東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發展論壇,加速推動中國同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開拓更大和更開放的產業市場空間得到廣泛認同。
第一,以制度創新釋放中國同東盟的產業合作空間。一是提升高層對話平臺,充分發揮好服務政治外交的功能,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國家發展戰略更加緊密對接;二是提升經貿合作平臺,在促進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完善“云上東博會”并常態化運行,打造365日永不落幕的東博會;三是提升“南寧渠道”,充分發揮好服務多領域合作的功能,形成更多合作機制。
第二,以重大項目建設釋放中國同東盟的產業合作空間。本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主題就是“共享陸海新通道新機遇,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抓住“共享陸海新通道新機遇”就是要依托陸海新通道建設,雙方正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東盟發展規劃持續深化對接,加強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加快推進現有經濟走廊和重點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