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董杰。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19日電 題:活躍在鄉村振興路上的內蒙古“80后”博導
作者 奧藍
“符合政策,讓農牧民干愛干的活,掙想掙的錢。這就是我理解的鄉村振興。”董杰出生于1982年,是內蒙古師范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他戴一副無框眼鏡,一身學者氣。
這10年來,他在中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的多個旗縣探索打造可“復制”的鄉村振興方法。
圖為捶打麻油技藝。受訪者供圖
18日,董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是文化自信、文化強國、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在農村牧區的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
董杰這些年以縣域為范圍挖掘文化遺產,并用這些資源賦能當地特色產業。之后經過團隊的孵化和提升,成為可推廣復制的模式,盡可能提供給亟待鄉村振興的農牧民和地方政府。董杰解釋說,扶貧開發中,產業項目引進、培育更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僅要避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要守護好當地民眾的精神家園。
2021年,作為內蒙古首批文科重點實驗室,董杰團隊申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重點實驗室獲批。對于亟待鄉村振興的百姓而言,實驗室就像一個寶庫,里面藏著致富密碼;而對于董杰而言,散落于基層各地的文化才是寶藏。“邊疆民族地區大部分地方是生態脆弱區,也是各民族文化富集區。”
圖為婦女們的業余時光很是“充實”。受訪者供圖
“戈壁紅駝”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地處荒漠和半荒漠草原,85%面積在生態紅線內,牧民祖祖輩輩牧養戈壁紅駝。2018年,董杰的團隊在這里提出以戈壁紅駝牧養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契機,促進生態、駱駝種群、駝文化保護,大力發展以奶駝為核心,兼有賽駝、旅游用駝的高品質、綜合性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
“授人以漁,拿出一套既能增強文化自信又能增產致富的方案,借此幫助當地產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途徑之一。”方案得到當地政府和國家農業部的采納。董杰談及這些年扎根基層從事學術研究和調查實踐的經歷,感慨良多。
在董杰團隊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駱駝經營大戶、養駝能人、基層牧民、返鄉創業人員和社會資本投入到駝產業中。當地牧民自發組織成立“內蒙古烏拉特戈壁紅駝事業協會”和“烏拉特后旗戈壁紅駝事業專業合作社”,內蒙古騰合泰沙駝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英格蘇生物科技公司等各類創新主體紛紛成立。2020年,這里還成為中國首個以駝產業為主題的農業文化遺產項目。2021年戈壁紅駝品種論證暨種質創新工作啟動,總投資6.1億元的戈壁紅駝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園區開工建設。
如今,這一套成功經驗有望被“復制粘貼”到同是擁有大面積荒漠戈壁、素有“雙峰駝之鄉”美譽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董杰受當地政府邀請、正在編寫額濟納旗農牧業現代化規劃。不久前,董杰還受邀前往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駱駝養殖場指導,達成實質性合作意向。
除“戈壁紅駝”項目外,董杰團隊還塑造出“捶打麻油”“天工巧匠”“游牧印象”“大哉言數”等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典型事例。在赤峰市常善村,村民頭一次聽說當地手工榨油的簡陋小作坊竟然是內蒙古境內唯一活態傳承的“臥式錘榨法”,2000多戶農牧民因此致富;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等地,傳統的氈藝、皮藝培訓制作充實的不僅是農牧區婦女的閑散時間,還有她們的“小金庫”;在中國察干伊德(傳統奶食品)之鄉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奶食品制作技藝的創新不僅體現在產品的品類上,還在對文化傳承的多維探索上,董杰團隊正在推進正藍旗乳文化數字博物館建設……
圖為巴彥淖爾的養駝人。 受訪者供圖
“董老師曾告訴我,現在的傳統,正是源于之前的創新。今天只有不斷守正創新、做結合當代人群消費習慣的產品,才是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正途。”額日和木巴亞爾是正藍旗一家奶制品作坊的老板,也是當地有名的創新帶頭人。這些天,他與昆明理工大學合作的傳統酸奶制品的工業化生產技術研發項目已經立項,他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正在合作嘗試定向發酵。這與傳統的發酵方式相比,品種、口感、產品質量都更可控。”
“學之大者,為國為民。作為邊疆民族地區的學者,我更希望能把研究和成果寫在這片土地上,這是我們這些學者建設國家、報效國家的方式。”董杰談及情懷,一句一頓。“我們在鄉村振興中制定的中國標準、展現出的中國智慧、提出的中國方案,都是來自內蒙古的聲音和作為。我想,這就是學者的價值吧。”(完)
(奧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