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圓夢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婕
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千年夢想,今日夢圓。
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離不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近年來,人民法院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依法履職盡責,投身扶貧攻堅戰,致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充分彰顯了人民法院以法治護航全面小康的堅強決心。
創新司法扶貧舉措
服務決戰脫貧攻堅
2021年3月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這里舉行。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在“服務決戰脫貧攻堅”一節中,有著這樣的表述:
制定服務“三農”工作意見,規范扶貧領域涉案財物快速返還,妥善化解涉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就業等矛盾糾紛。向困難群眾發放司法救助金9.1億元,防止因案致貧、返貧。依法審理亂占耕地案件,促進治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遼寧、吉林、黑龍江法院嚴懲涉土地、農資違法犯罪,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依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新疆法院開展知識產權助力脫貧攻堅南疆行活動,推動“于田沙漠玫瑰”等地理標志應用保護。福建、江西、貴州、陜西等法院創新司法扶貧舉措,服務老區蘇區脫貧攻堅。
這是一張人民法院服務脫貧攻堅的耀眼的成績單。
在服務決戰脫貧攻堅工作中,全國法院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找準工作著力點和落腳點,認真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充分發揮司法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方面的職能和作用,推出了“司法+產業”“司法+扶智”“司法+互聯網”等創新之舉。
近年來,人民法院對定點扶貧地區重點發力產業扶貧,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開創“司法+產業”扶貧模式,大力推動貧困縣農業產業發展。
地處中原的河南省睢縣、寧陵縣是最高法的定點扶貧縣。
最高法協調財政部,將睢縣云騰生態農業基地納入第二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并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在寧陵縣陽驛鄉打造以大棚種植為主的“寧陵農場”,進行高端蔬菜水果的種植、加工和銷售,帶動貧困戶在農場就業;在最高法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落地睢縣云騰生態農業基地,惠及2000余名貧困戶。
利用法官特有法律優勢,開展“司法+扶智”扶貧模式為扶貧注入法治元素。人民法院派出的扶貧干部以自己的法律特長和實踐經驗義務解答村民的法律問題,推進普法向貧困鄉村和田間地頭延伸,提升村民法治素養與道德觀念,保障村民合法權益,化解矛盾糾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法律保障。
“司法+互聯網”模式,在扶貧攻堅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以河南睢縣、寧陵縣為例,最高法積極利用這一模式,打開兩縣農產品銷路,農村電商扶貧服務站點覆蓋兩縣80%的行政村,每年幫助銷售農產品達10億元以上。
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為圓夢小康貢獻力量
圓夢小康,人民法院抓住重點,在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把司法在優化營商環境中的功能作用發揮到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貢獻。
2019年,最高法先后出臺了《關于為改善營商環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司法政策性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堅持善意執行文明執行理念便是其中一項工作。
“我們也想還清債務,但由于被列入了失信執行人名單,所以融資、借款都很困難。在這關鍵時刻,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法院給予我們很大支持,根據信用修復機制,將我們從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暫時屏蔽,公司順利完成融資,恢復在建工程最終還清債款。”浙江寧波市重點工程“姚江一號”的承建公司負責人說。
2020年,人民法院堅持善意執行文明執行理念,準確把握失信懲戒和限制消費措施的適用條件,對自動履行的失信被執行人采取自我糾錯正向激勵機制,不給失信被執行人“斷后路”,而是“謀出路”,實現救活企業、發展經濟的目的。
從源頭上有效預防冤錯案件的發生,依法保護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
今年5月19日,最高法發布第三批《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保護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典型案例》,禁止違法動用刑事手段介入正常的民事活動、經濟糾紛,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刑事犯罪之間的界限,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刑事犯罪處理。最高法積極監督指導地方各級法院審理好涉企業家權益的各類申訴案件,不斷健全涉企業家錯案甄別糾正的常態化機制。嚴格貫徹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實現庭審實質化,防范和糾正冤假錯案。
完善法院破產審判機制,提高破產案件辦理水平,有利于發揮法治保障作用,營造與高水平開放發展相適應的法治營商環境。
2020年,最高法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健全破產制度配套政策。最高法在這一年共審結破產案件10132件,涉及債權1.2萬億元,充分保護債權人及相關方合法權益。其中,審結破產重整案件728件,盤活資產4708億元,讓532家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重獲新生,幫助48.6萬名員工穩住就業。天津、遼寧、重慶、青海法院審理物產集團、沈陽機床、力帆系企業、鹽湖股份等破產重整案件,助力企業走出困境,保護上下游產業鏈和中小投資者權益。
伴隨著相關立法、司法制度的不斷推進落實,人民法院司法質量、效率和透明度的不斷提升,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營商環境總排名已躍居世界第31位,連續兩年躋身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體系中用以衡量標準商業糾紛解決的“執行合同”指標,我國在參與測評的190個經濟體系中排名第5,其中體現司法制度與工作機制的“司法程序質量”則排名第1,是全球最佳實踐者。
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助力實現全面小康
危中有機,唯創新者勝。
我國的科技發展始終聚焦國家和人民需要,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為服務和保障科技創新,最高法先后制定專利侵權糾紛系列司法解釋、專利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司法解釋、商業秘密糾紛民事案件司法解釋和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出臺知識產權民事證據司法解釋。針對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特點,先后發布《關于技術調查官參與訴訟活動的若干規定》《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等司法政策文件,完善技術事實查明體制機制,指導知識產權審判實踐。
近年來,“芯片”技術備受關注,其重要創新部分就在于電路的集成及其微型化。2019年,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調解了這樣一起糾紛。
在這起原告重慶中科芯億達電子有限公司與被告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方深圳市中微半導體有限公司專利權權屬糾紛一案中,中科芯億達公司接受委托后,在原來電路布圖的基礎上將其集成、優化并拓展。該技術成果后來形成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此項科技創新成果,既離不開作為“素材”的原電路布圖,也凝聚了后續開發的“增值”部分。法院通過組織調解,對委托方和被委托方的創新成果給予無差別尊重,同時高效地定分止爭、明晰產權,極大地節省了市場主體的“交易成本”,使之盡快投入再生產、再創造。
在圓夢小康的征程中,人民法院不斷加大對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維護創新企業正當權益,釋放創新驅動原動力,為促進經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出強大的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