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征途,惟有奮斗。面對困難,永不言敗的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品質。周五21:35,大型主題電視節目——別克《時間的答卷》將迎來收官之作。本期節目以兩位共產黨員的故事,講述了“奮斗”的兩種模樣:
他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鐵人王進喜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更是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作為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的吳孟超院士不僅右手食指嚴重變形,雙腳的第二個趾頭同樣“默契”地壓在大腳趾頭上……回憶過往歲月,他深情說道“選擇回國,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選擇從醫,追求有了奮斗的平臺;選擇入黨,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選擇參軍,成長有了一所偉大的學校。”
他們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秉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信念,在“未知的荒漠中”闖出一條新路來,從他們身上所見證的奮斗品質,跨越了時間、跨越了地域、,卻在百年黨史中,不曾褪色、不曾改變。
節目錄制現場邀請到王進喜傳記作者孫寶范、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黨支部副書記李海洋、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副館長蘇愛華;以及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吳孟超傳》作者王宏甲,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原副政委李國強,以及多位吳孟超老人的學生、同事,甚至被吳老救助過的患者也走進節目,從各自不同的維度還原英雄往事,如拼圖一般,努力展現出英雄清晰且完整的一生。
王進喜以井為命,立志摘下“貧油”帽
1960年春,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鉆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供給無著落,吃和住都成問題,該怎么辦呢?
節目中,王進喜傳記作者孫寶范為我們介紹了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鉆機”——全隊職工在隊長王進喜的帶領下,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把60多噸重的鉆機設備化整為零,“人拉肩扛”奮戰3天3夜,最終將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要開鉆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又是鐵人王進喜振臂一呼,帶領工人到附近的池塘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這就是奮斗精神的生動寫照!
除了棚內采訪與檔案資料相結合,節目中還利用影視還原了一段王進喜在大慶油田上的真實歲月,演員王雷帶領觀眾進入歷史情境,傾聽人物內心的聲音,生動塑造有血有肉、立體飽滿的“鐵人”形象。——在大慶油田的日日夜夜里,幾百斤重的鉆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在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生井噴,他又不顧腿傷,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于被制服,可是王進喜卻昏迷了。房東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臨終前,王進喜用顫抖的手取出一個小紙包,交給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領導。紙包里面是他住院以來組織給他的補助款和一張記賬單,幾百元分文未動。王進喜說:“這筆錢,請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難。”這句話有萬鈞之重,井是命、油是魂,王進喜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為黨和人民做一輩子的老黃牛,他的精神是富足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舞臺演繹的設計,當由演員王雷飾演的王進喜“穿越”到回2021年,隔著屏幕與大慶油田的1205鉆井隊職工展開了一次相隔半個世紀的問答,一次一個人與一群人的問答,充分詮釋了“鐵人”王進喜的奮斗精神如閃亮的火炬,照亮了青年一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從大慶來到蘇丹,再到伊拉克,漂洋過海,征程萬里。鉆井隊實現了國內鉆井累計進尺315萬米的突破,相當于鉆透了356座珠穆朗瑪峰。如今,鐵人精神的繼承者們,都在奉獻著青春,也享受著奮斗帶來的幸福。
吳孟超臥薪嘗膽,勇闖肝癌防治領域“生命禁區”
我國是肝癌高發的國家,肝臟外科卻一度被認為是“生命禁區”,相關手術的成功率極低。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肝癌防治領域還處在一片空白的狀態,身為外科醫生的吳孟超開始開墾這片“荒地”。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原副政委李國強回憶道:“曾經有一位國外的專家斷言中國肝臟外科要趕上世界水平,起碼要30年!吳孟超聽聞憤然寫下了‘臥薪嘗膽、走向世界’8個大字,立志將自己的奮斗方向與黨和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
在肝臟外科研究上,身高只有1.62米的吳孟超,卻是一個世界巨人。從醫70多年,他擁有自主創新重大醫學成果30多項,創建我國肝臟外科理論基礎,主刀完成包括我國第一臺中肝葉切除術在內的上萬臺重大肝臟手術,使我國肝臟疾病的診斷準確率、手術成功率和術后存活率均達世界領先水平,肝癌患者術后最長存活已達45年。他的“吳氏刀法”享譽全球,在世界醫學界刮起了一陣“吳旋風”,日本電視臺還曾使用高清攝像機拍攝吳老整臺手術的過程,甚至用特寫鏡頭對著吳老師的手術刀拍攝,依然沒有學會這精妙的“刀法”。
吳老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直把培養年輕人作為事業發展的根基。醫院成立之初,他就開始為全國各地培養肝膽外科方面的人才。凡是到醫院進修的,誰都可以去觀摩他的手術,還可以和他搭臺手術。如今,全國肝膽外科的專家和醫生中,八成以上都是他的學生。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也是吳孟超的學生周偉平深有感觸:“吳孟超院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精湛的醫術,更是他對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患者的無私關愛,他的精神永遠能給我們以鼓舞、鞭策和激勵!”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須揚鞭自奮蹄”,直到2018年,吳孟超院士仍舍不得放下手術刀,一如既往地查房,一有空就翻閱并研究最新的學術資料,依然堅持每周至少完成三臺手術。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傅曉輝回憶道:“吳老總是挑選經濟條件差,病情最嚴重最復雜的病人來接手。曾經,別人不敢做的手術他做,有人說萬一失敗了對名譽不好,吳老卻笑著說,‘我不就是一個吳孟超嘛,名譽,那算啥?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戰斗一天!’”
節目中所還原的影視場面令人動人,那是一次手術后,由著名演員張國立飾演的吳孟超院士靠在休息室的椅子上,胸前的手術衣都濕透了,兩只胳膊支在扶手上,輕輕地對和自己搭檔工作十余年的護士長說道:“如果哪一天我真在手術室倒下了,記得給我擦干凈,不要讓別人看到我一臉汗水的樣子。”張國立老師為了和吳老的形象更為貼合,主動讓化妝師給自己設計了白發白眉的造型,還努力還原吳老的口音,使自己更像鮐背之年的吳院士,從而觀眾在不自覺中走進吳老的內心世界!現實中,97歲的吳孟超院士在做完人生的最后一臺手術后,在醫院的走廊里做了許久都不愿離開,與他的學生周偉平醫生聊肝膽外科醫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此情此景令周醫生記憶猶新!
2021年5月22日,吳孟超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吳孟超在長達七十余年的從醫生涯里,拯救了超過16000名患者的生命。我國肝癌手術成功率從不到50%提高到了90%。吳孟超的追悼會沒有播放哀樂,播放的是震撼人心的《國際歌》。他是一位老師、一名醫生、一位院士、一名人民解放軍戰士、一名共產黨員,人民將永遠記得他!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艱苦奮斗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到:“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兩位優秀共產黨員身上,我們將感受到艱苦奮斗精神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人生追求,還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既需要從點滴做起,也應該成為永恒追求。唯有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才能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八期《時間的答卷》是電視人用心用情書寫的一份“時代的答卷”,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認真閱讀的答卷。今晚,讓我們一起切身感悟中國共產黨員偉大的奮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