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陽
“玉米在水里泡了三四天,還有救嗎?”
“花生的葉子發黃發蔫咋辦?”
“如果想補種,該種啥?”
7月26日下午,在武陟縣農業生產自救座談會上,來自全縣各鄉鎮的50余名種糧大戶問得急切,數十名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專家答得用心。
連日來,受連續強降雨和沁河上游來水影響,武陟80萬畝玉米、花生、水稻、大豆等秋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西陶鎮北東陶村村民王亞琳流轉的1200畝田地中,100畝玉米、200畝花生全被水淹了。“怎么才能救活這些莊稼呀?”王亞琳率先發問,黝黑的臉龐上眉頭緊鎖。
“無論什么農作物,當務之急是排水。”省農科院玉米專家魯曉民說,玉米根系長時間浸水不僅會透根、爛根,還會引發細菌性病害。
“沒等天晴,我就下地排水,現在地里的確沒水了,可玉米葉子還是一天天變卷了。”北郭鄉方陵村村民徐艷芳很是著急。
“雖無明水,但長期降雨造成田地水分處于飽和狀態,加上高溫暴曬,引起地下水‘返滲’,根系無法‘呼吸’,很容易爛根而死。”魯曉民補充道,要及時中耕、散墑,促進根系呼吸,增強根系恢復能力。
“那花生呢?”三陽鄉三陽村村民張小紅搶過話筒。他今年種了17畝花生,因為地勢高,田里積水不多,但花生葉子依然發黃、變蔫兒。
“這應該是花生澇后脫肥早衰現象。要及時散墑、追肥,預防根部病蟲害,適當加大殺菌劑用量,從葉下順莖稈噴施,讓藥液直達根部。”省農科院花生專家臧秀旺說。
現場氣氛熱烈。三陽鄉大聶村的一位種糧大戶幾次欲言又止。最后,他終于站起來,拿著話筒的手微顫:“如果地塊已經絕收了,該咋辦?”
在座的農戶沉默了。武陟縣沁河灘區5萬畝農田幾乎全部絕收。
“趁著晴天抓緊排水、土地消殺,建議加茬種秋黃瓜、秋葫蘆、早熟大白菜等,選擇強雌性系、抗病性強、耐熱品種。”河南農大蔬菜專家劉珂珂說,速生類蔬菜生長周期只需50天左右,能趕在10月5日種冬小麥之前收獲完畢。
此時,平時不怎么寫字的農戶們紛紛在本上記下“金點子”,眉頭漸漸舒展。
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爭取絕收變豐收。“在尊重種植、市場規律和種植戶意愿的前提下,我們將統一組織大家到山東壽光學習蔬菜種植經驗。”縣委副書記胡欣華表示,“不僅要讓大家種得好,還要考慮將來售得出、賣上價。”
“關鍵時候還得靠政府啊,我準備跟著去壽光好好學學。”王亞琳露出靦腆的笑容。
(張馨予)